什麼程度才算是會修行

隆波帕默尊者法談摘錄

禪窗編譯

2020年3月4日

大家回頭看看隆波寺廟的

那些出家師父,

他們的心很有力量,

前面那些是出家時間較久的,

至於剛剛出家的(人),

則是另一回事了。

大家會看嗎?

雖然出家師父們在動來動去,

但是他們並沒有走神,

即便走神了,也只是短暫的走神,

而不會走神很久。

這是源自於(經過了)心的訓練:

迷失了,知道;迷失了,知道;

不停地及時知道心。

一旦我們的心開始成為觀者,

接著就可以開發智慧了。

開發智慧的心,必須先要成為觀者。

比如當下這一刻,

身體坐著,大家感覺到了嗎?

身體坐著,能感覺到嗎?

坐著的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。

能感覺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嗎?

如果看得出來,說明已經會修行了,

心已經安住成為觀者,

看到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。

能夠看到自己的感覺嗎?

苦樂的感覺來了就走、來了就走。

能感覺到嗎?快樂是被觀察的對象、

痛苦是被觀察的對象,

貪瞋痴也是被觀察的對象,

任何境界(或狀態)都是被觀察的對象。

一旦我們開始訓練心,

並且獲得了觀者(能觀),

我們就可以看到被觀察的對象(所觀)。

但是假如沒有觀者、知者,

心就會跳進所緣。

比如,當我們覺察自己的身體時,

心跑去盯著身體,或者浸泡到身體裡,

這樣是不行的。

又或是覺知腹部的起伏時,

心跑到了腹部,

或者做手部動作時,

心跑到了手上,

這樣都是不行的。

心如果沒有跑掉,

並且安住成為知者、觀者,

就會看到身體只是被觀察的對象,不是我;

苦樂的感覺只是被觀察的對象,不是我;

好和壞是被觀察的對象,也不是我。

當觀察越來越細膩以後,

我們甚至會看到心本身

也是被觀察的對象:

時而變成觀者,然後滅去;

時而變成思維者,然後思維的心又滅去,

再變成觀者的心。

於是,我們看到心本身也是被觀察的對象,

時而成為觀者、時而成為思維者,

最後智慧徹悟到「心本身也不是我」。

一旦我們修行領悟到了「心不是我」,

五蘊就都不是我了。

一旦五蘊不是我,

整個世間也就都不是我了。

因此,真正的分水嶺在於心。

在親證「心不是我」時,

那個誤以為「我存在」的身見結

(邪見)就被徹底根除,

行者將會體證初果——須陀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