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時有想要,何時就有苦

隆波帕默尊者法談摘錄

禪窗編譯

2019年2月16日

明白境界

是源自於直接去觀

而非去想它是什麼

(一)

何時對覺知自己的心,有「欲神足」,

何時就會生起「勤神足」

——生起精進、用心,

心就不會再跑去別處,

就會孜孜不倦地探究和學習下去,

會問說:這個境界是什麼呢?

不斷地去觀,而不是去思維,

不是去想:這個境界是什麼,

而是直接去觀。

到了某一點

就會明白,就會自行照見:

這個境界是什麼(相),它的職責是什麼(作用),

履行了職責之後,會有怎樣的結果(現起)。

一而再再二三地去觀,不用去思維,

直到越來越嫻熟,最後就會明白:

導致此境界生起的原因是什麼(近因)。

(二)

隆波的心很是奇怪,

如果僅僅只是照見:

凡生起的,必會滅去。

心還覺得不滿意,

覺得還不是徹見。

一定還要知道:

這個境界的與眾不同之處。

每一種境界都有自己獨有的特點,

這稱為「特性」。

每一個境界都有自己的特性,

當它們工作的時候:

苦和樂的工作是不同的,

工作後的結果是不同的;

好與壞工作後的結果也是相異的;

貪與瞋也不同;

寧靜和散亂也不一樣;

每一種境界皆有自己的不同之處。

隆波的心呢,

如果只是照見到「這個境界生起了」,

心覺得還不夠;

照見到「這個境界是如何工作的」,

心也覺得還不夠;照見到

「這個境界工作之後的結果是什麼」,

心依然覺得不夠;

一定要照見到:「究竟是什麼存在,

才會導致這個境界存在」。

比如,

什麼存在,才會導致生氣存在;

什麼滅去,才會導致生氣滅去。

一定要照見到這個程度才行。

知道境界的特性,

知道它們的職責,

知道它們工作之後的結果,

知道導致它們生起的近因。

(相、作用、現起、近因)

這四樣,就是所緣的四個組成部分。

每一種境界都有這四個組成部分。

如果我們真的明白了某一個境界,

接下來它就無法再欺騙我們。

我們會認出它們。

心掙扎

苦緊隨

何時欲望生起,

心的掙扎就會生起。

當我們想看到什麼,

或者想得到什麼的時候,

感覺到了嗎,

心就會苦悶不堪。

如果對某樣事物不喜歡,

想要它趕緊消失,趕緊蒸發,

心也會鬱悶至極。

心的掙扎,

稱為「有」(十二因緣中的「有」),

佛陀曾經開示說:

欲望是構建「有」的人。

當心掙扎的時候,

緊隨而至的就是苦。

看得出來嗎?

心掙扎的時候,就會苦。

可悲的是——

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,

一整天都在接觸所緣,

「想要」就會不斷地生起,

心就會被逼迫著不斷掙扎,

備受折磨與煎熬。

但如果心是粗糙的,

就看不見這樣的苦。

不斷有覺性地知道自己的心。

它想要看色,就會苦,

它想讓色恆久不變,就會苦,

或者它想讓色消失,也會苦;

它想聽聲音,就會苦,

它想讓聲音恆久不變,就會苦,

或者它想讓聲音消失,也會苦;

心方面的內容也是一樣,

想到一些好玩有趣的事情,就有快樂。

在「想要」生起的時候,就已經苦了,

想讓這種好玩、這種快樂恆久不變,

也會苦,

或者想要它們趕緊消失,又會苦。

所以,何時有想要,何時就有苦。

「想要」一整天都在生起,

心的掙扎也就一整天都在上演,

苦也就一整天都在發生。

那些有覺性、有智慧的人

照見到實相之後,就會厭離,

生命並沒有什麼,

有的只是心的動蕩不安,

不管所緣有多好,有多珍貴,

都會讓心動蕩不安。

只要有「想要」生起,

心就會動蕩,

可以照見到這些嗎?

但是每一天每一天,

可以禁止「想要」嗎?

無法禁止的。

「想要」每一天都在不斷生起。

因此,心無時不刻地在動蕩。

根本尋找不到一絲一毫的

寧靜之樂。

哪一天欲望止息了,

心的掙扎就會止息,

動蕩不安就會止息,

心就會抵達真正的寂靜之樂,

也就是「涅槃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