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蘊篇

隆波帕默尊者微法談

禪窗編譯

1

能夠讓真正的覺性與智慧生起,

從而使道與果生起的修行原則,

其實並不複雜,就只有一丁點:

有覺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

照見身心的實相。

這是隆波對「毗缽舍那修行原則」的總結。

有覺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

照見名色的實相,

就是學習與探究組合成為「我」的色法與名法。

無需去觀別人的身心,

觀自己的色,觀自己的感覺、念想,

根本不用去看別處的。

2010年10月10日A

00:07:28~00:08:16

2

修習奢摩他,

是為了讓心擁有快樂、寧靜,

令心變善,獲得力量。

修習毗缽舍那,是為了

洞見名、色、身、心、蘊、界的實相,

聽起來好像多得不得了,

實際上,淺顯地說就是:

照見身與心的實相。

2011年5月27日

00:17:35~00:17:56

3

四念處中論及的「世間」,

指的是名與色,

可別翻譯成「地球」。

終結於世間,就是終結於名與色——

擺脫名與色的纏縛。

2012年8月26日A

00:04:31~00:04:41

4

要有覺性。

有覺性去知道什麼?

知道身與心。

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:知道名與色,

通俗的說法是:知道身與心。

名色與身心並非完全一致,

相反,它們相去甚遠。

在起步階段,暫且說:知道身與心。

2010年10月10日A

00:08:17~00:08:38

5

色法、名法的實相,即「三法印」。

2011年5月27日

00:18:05~00:18:06

6

隆布特長老開示:

終結於世間之後,並非空無一物。

若說成「空無一物」,

那是邪見,稱為「斷見」。

若說成「恆常不滅」,

也是邪見,稱為「常見」。

2011年8月26日A

00:04:30~00:04:48

7

稱之為「五取蘊」的事物,

也就是組合成「我」的事物:

有色法;

苦、樂的感覺,稱為「受蘊」;

記憶與界定,稱為「想蘊」;

造作好、造作壞、造作不好不壞,

稱為「行蘊」;

對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方面的感知,

稱為「識蘊」或「心」。

因此學習「苦」,

就是學習「五蘊」,

學習稱之為「我」的事物。

2012年9月7日A

00:00:48~00:01:20

8

佛陀開示道:

簡而言之,五取蘊就是苦。

我們所執取的蘊就是苦,

蘊自身已經是苦了。

為什麼佛陀使用「取蘊」呢?

只用「蘊」不行嗎?

因為有些蘊並不是屬於「取蘊」。

「蘊」有兩種:

「取蘊」,即世間人所擁有的蘊;

而所有出世間的心則是屬於「非取蘊」。

出世間的心不能稱為「取蘊」,

不在「苦堆」之中。

因此,如果修行直至出世間,就會離苦,

自此不再受苦。

2007年12月29日B

00:14:15~00:14:53

9

色法本身很難觀。

比如,手、腳、毛發、指甲、牙齒、

皮膚、肌肉、肌腱、骨頭,

它們都是身體的局部,

但不是色。

真正的色是「四界」:

地、水、火、風。

在頭發裡也存在四界:

硬的部分是地界;

但是地界裡為什麼它的原子或分子能夠聚合?

原子或分子聚合的力量,稱為水界;

能夠「流動」的,是風界;

它本身擁有溫度,有的熱,有的涼,是火界。

四界潛藏於每一根頭發裡。

因此,一根頭發裡有非常多的色,

除了上述的,還有其他的色:

香境色、味境色等。

因此,要想觀到真正的色是異常艱難的,

僅僅只是把它們弄懂就已經不容易了。

因此隆波教導大家時,

有時候只是先簡單概略地開示:

有覺性,知道色、知道名。

因為身體並不完全與色一致,

心也僅僅只是名法的一種。

2010年10月10日A

00:11:13~00:12:24

10

名法有四種:

受蘊——樂受、苦受、舍受;

想蘊——記憶、界定;

行蘊——造作好、造作壞、造作不好不壞;

識蘊——對所緣的感知,

也就是心,即對於呈現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

身、心方面的所緣的感知,

以上這些稱為「名法」。

2010年10月10日A

00:10:51~00:11:12

11

「想蘊」指的是記憶與界定。

「記憶」與「界定」並不相同。

記憶是指:

依據儲存的舊有資訊,

判定正在呈現的所緣,

能夠記起「這是這個,那是那個」。

界定是指:

根據原有資訊,

推測從未見過的新事物。

比如,小時候見過貓,

見到與貓外貌相似的老虎時,

就將之界定為大型的貓。

界定可能正確,也可能錯誤。

2010年10月10日A

00:08:50~00:09: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