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學篇

隆波帕默尊者微法談

禪窗編譯

01

佛教的第一門學科,

稱為「戒學」。

最簡單的持戒方法是:

當煩惱在心中生起時,

及時地知道。

2012年9月7日A

02

破戒是由於

心被煩惱掌控了。

倘若煩惱沒有控制心,

就不會破戒,

而能自動擁有戒。

2012年9月7日A

03

方便且舒適的持戒方法——

以覺性來呵護心。

人之所以破戒,

是因為心被煩惱所控制。

一次性持守五條戒律,

或許會累,

讓我們先持守一條吧——

以覺性來呵護心。

當煩惱在心中生起時,

要及時地知道。

這是最殊勝的持戒之法。

瞋生起於心時,

及時地知道,

一旦及時知道,

瞋便無法掌控心,

我們就不會殺誰、打誰、罵誰;

貪生起於心時,

有覺性地及時知道,

貪便控制不了心,

就不會去偷盜、詐騙、搶劫,

不會與誰發生不正當的關係……

看見了嗎?戒將會自行生起。

因此,

戒持於心,才會易守。

2010年11月21日

04

當煩惱生起時,譬如:

生氣在心中生起時,

若能及時地知道,

生氣就無法控制心,

我們就不會殺人,不會打人,

對嗎?

不會侵占與損壞別人的財物,

不會故意傷害別人的愛人,

不會指責或痛罵別人……

看見了嗎?

戒將進展迅速。

2012年9月7日A

05

如果覺性生起,

能夠先行呵護好心,

心就不會為煩惱所控制,

持戒就變得輕而易舉。

2012年9月7日A

06

戒,

是刻意放棄

以身口去造惡業。

我們若有戒,

身與口便可以清凈,

不會從身與口去侵犯別人。

2012年8月26日A

07

一個有戒的人,

生命之中會少許多坎坷不平,

修行也會簡單起來。

因此,

要從身與口兩方面先管好自己。

2012年9月7日A

08

第四條戒:不妄語。

妄語包括——

撒謊騙人;

兩舌,說導致他人不和的話;

惡口,用詞粗俗;

還有綺語。

不妄語戒,包括很多內容。

2012年9月7日A

09

喝酒和吸毒,會導致心散亂,

不吸食,心則寧靜。

2012年9月7日A

10

對於當年剛任公職的隆波,

較難持守的是第五條戒。

領導們喜歡鼓勵下屬喝酒,

不喝,就會得罪人。

但隆波就是硬著頭皮不喝,

生氣就生氣。

被無戒之人批評,隨他去。

若是被高僧大德批評,

才是最糟糕的。

隨著時間的推移,

自身的職務越來越高,

接下來無論坐哪一桌,

根本沒有人喝酒。

2010年11月21日

11

戒,

是刻意戒除而不造惡業。

為何要持戒呢?

若能很好地持戒,

禪定會很容易生起;

如果沒有戒,

禪定難以生起,心會散亂。

2012年9月7日A

12

持戒即是——

在有機會且有能力造惡的時候,

刻意不為之。

具備「戒除」的動機,

才足以成為「戒」。

隆布特長老教導道:

戒,即是主動戒除。

2010年10月28日A

13

戒的至高點是——

主動戒除。

2012年8月26日A

14

若戒無缺失,

則已獲得相當程度的保險;

如果帶戒而死,

肯定會投生善道。

2011年4月2日A

15

必須有戒。

若無戒,免談禪定;

若無禪定,遑論智慧;

無戒也無定,則智慧不生,

「解脫」提都別提。

2010年11月21日

16

持戒並不是

佛陀想讓我們受苦;

相反的,

是為了讓我們舒坦。

持戒之後,

心更易寧靜。

2012年9月7日A

17

若無戒,心會散亂。

總之,必須先有五戒。

2011年12月10日B

18

每一天,

我們都要立下決心:

持守五戒。

早飯前、中飯前、晚飯前、

睡覺前、醒來後,

提醒自己:持守五戒。

萬一某日病亡

或睡去後再未醒來,

遇到閻羅王時,

其問我們有何善行?

答說:受持五戒。

閻王爺會說:

噢,請離開吧。

若有五戒,地獄不留。

因此,請用心持戒。

2015年4月5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