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學篇

隆波帕默尊者微法談

禪窗編譯

1

煩惱習氣有三個級別:

粗重級,即貪、瞋、痴,

以戒戰勝;

中等級,即五蓋,

以禪定戰勝——

心與自己在一起,

心不散亂並有禪定,

五蓋就無法趁虛而入;

微細級,即無明、邪見,

惟以正見方能戰勝。

覺知身與心,

看一看它們的實相究竟為何,

事實上,都是苦。

2010年3月8日

2

心偷偷跑去想了,

感覺到了嗎?

2008年1月7日A

3

一旦心成為

「知者、覺醒者、喜悅者」,

就去訓練分離蘊界,

繼而開發智慧。

心成為

「知者、覺醒者、喜悅者」,

是開發智慧的前提。

如若心還不是,

就只有兩種情況:

不是「思想者」,

就是「緊盯者」。

2011年2月26日A

4

不斷剎那、剎那地生起覺性,

去知道自己的身與心,

就是在發展「道」。

它是「道」的起步階段,

稱為「前行道」,

但還不是聖道。

2010年11月14日

5

修行的方法不計其數,

隆波簡化下來,

僅剩下一丁點:

有覺性,

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

照見身心的實相。

這就是修行的原則,

也是修習毗缽舍那的核心。

2012年8月25日

6

心想要開發智慧,

是有條件的。

因此在教導時,

隆波才會說:

「有覺性,

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

照見身心的實相」。

而散亂的心

或不中立的心,

都是做不到的。

2010年10月10日A

7

中立的心,

是無處可安的。

中立並不是

「不在外、不在內、安於中間」。

中立意味著

對所有的境界或狀態

都沒有「滿意」與「不滿意」。

以平等之心去保持中立,

沒有「滿意」與「不滿意」;

以智慧去無分別地看待

苦與樂、好與壞。

如此才是「中立」。

2011年2月26日A

8

中立並非不看,

也不是毫不關心。

中立是有覺知,

但沒有滿意與不滿意。

2011年5月29日

9

中道,

是修行之道——

毗缽舍那的修行,

不太緊、也不太松,

並不是指位於對與錯的中間。

2012年8月26日A

10

如果我們修行正確且修得好,

將會與世間水乳交融,

而不被其染污。

仿佛是荷花,

置身於泥與水中,

卻不為泥污染,不被水淋濕。

如果修行之後,

變成了插在瓶里的荷花——

極力呵護,設置範圍,

從不與世間接觸,

這便不正確了。

2010年12月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