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無明」是造作的父母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如果心安住了之後,就來到了開發智慧的階段。

在開發智慧的時候,不用去關注是觀身還是觀心,覺性覺知什麼,就覺知那一個,覺性喜歡觀身,它就會常常地觀身;覺性喜歡覺知名法,就會常常地覺知名法,這取決於它,隨便它,不禁止它。

如果我們刻意地只是覺知某一個,就會立即變成了緊盯,又會變成「奢摩他」了,就從「毗婆舍那」掉到「奢摩他」了。

我們輕鬆自在地去覺知,一旦心安住了,我們就與自己的禪修所緣在一起。比如跟呼吸在一起,跟「佛陀」在一起,但是我們不去強迫讓心一動不動,一會兒之後,心就開始工作——有時造作壞,有時造作好,有時候造作「空」,也就是造作「不造作」。

造作有三種:造作壞、造作好、造作「不造作」,也是一種造作,就是這三種造作。他們真正的父母其實是「無明」,所有的造作,全都是「無明」的孩子。

我們不去強迫它——必須要一直造作好,禁止造作壞,或是造作空,不用那麼去做。

有在覺知自己,心只是知者、觀者,有時候覺知,有時候也可以走神,不用一直覺知,「一直覺知」那並不是我們所處的境界。

有時候覺知,有時候走神,只是走神別太久了。如果我們有臨時的家,一迷失就會立刻知道,一迷失就會立刻知道,最後心安住,獨立凸顯,心一旦跑掉,就會看到「心跑掉」,在看到「心跑掉」,「知者的心」又會再次安住,就會看到一會兒迷失,一會兒覺知;一會兒迷失,一會兒覺知;已經看到一對的境界,「覺知」與「迷失」是相對的事物。

不停地觀下去,最後智慧就會生起,知道——哦!「知者的心」也是無常的啊!一會兒又會變成「迷失的心」,變成「跑掉的心」。「跑掉的心」也阻止不了,它要跑,它會自己跑,是「無我」的。這在開發智慧了,不是思維,必須要有境界來對應。

比如我們看到心跑掉,看到心獨立凸顯,跑掉,一旦我們及時地知道「心跑掉」,「跑掉」就會滅掉,就會生起新的心,重新再次變成觀者,是不同的一顆心。

心並不是只有一顆,不是只有一顆,不是說心跑掉了,一旦知道跑掉了,把它拉回來,這個已經不對了。

心一直處在生滅之中,一直「跑了,知道」;「跑了,知道」,只是這一個,就已經可以開發智慧了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