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看不起想蘊,如果沒有正確的想蘊,是無法修習毗缽舍那的,如果是錯誤的想蘊,有的只是邪見的生起,因此,「想蘊是智慧的障礙」,這說法必須(進一步)清楚地描述——顛倒、錯誤、偏差的想蘊,才是開發智慧的障礙。
為何大家沒有輕易地證悟道果?因為大家有錯誤的想蘊——無常的事物,誤以為是恆常的,比如,身體是無常的,卻認為身體是恆常的、生命是恆常的;比如,心一直處在生滅的狀態,卻誤以為「現在的心」與「昨天的心」是同一顆,「現在的心」與「去年的心」也是同一顆,「現在的心」與「幼時的心」也是同一顆,而且進一步地相信——「現在的心」與「明天的心」也是同一顆,「下輩子的心」依然是同一顆……
心是無常的,我們卻錯誤地界定,將無常的事物,界定為恆常。如此的錯誤界定,讓我們在「想」時,錯誤地思考——心是「我」,並生起錯誤的見解,堅定地相信——心是「我」。
當修行時,我們會感覺——心是「我」,這是錯誤的界定,讓我們獲得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相信。
必須正確地界定,感覺身體時,必須正確地界定——身體是不美、不漂亮的,身體一直被苦逼迫著,身體不是「我」、不是「我的」,僅是一團物質,從世間暫時借用,最開始從父母之處借了一半的分子,隨後仰賴於食物、空氣等世間的物質……在胎兒時,仰賴於母親的養分,出生之後,則靠自己借助世間的物質(而生存)。
如果我們有覺性覺知身體,就會知道——身體有的只是物質,不停地在進進出出。比如坐著,吸氣進去時,已有物質進去了,呼氣出來時,又有物質出來了……
慢慢地去修行,慢慢地去觀,慢慢地去體會,就會看到——身體僅僅只是一團物質,這是觀身體的「無我」,僅僅只是一團物質,不是「我」、不是「我的」、不是「人」、不是「眾生」、不是「我」、不是「他」……這稱之為「正確的界定」,界定——身體不是「我」、不是「我的」,身體是無我的。
慢慢地去觀察、慢慢地去體會,這取決於心擅長從哪一個角度界定,我們並不是真的可以做選擇。有些人擅長從「無我」的角度界定,有些人擅長從「苦」的法印界定,有些人擅長從「無我」的角度界定,取決於每個人的擅長。
但我們有職責——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覺知當下的境界,心界定時,我們並沒有在做選擇,真正的智慧,尤其出世間的智慧生起時,我們是無法選擇,究竟是透過——觀無常、苦或無我的角度,來清除煩惱習氣,我們選擇不了。
因此,努力地去訓練,除了訓練讓心安住,成為「知者、覺醒者、喜悅者」之外,還需訓練讓覺性越來越快,有什麼發生在身,去覺知,有什麼發生在心,去覺知,若想繼續開發智慧,就去訓練「界定」。
以前的高僧大德精進地打坐,從禪定退出之後,心就會一動不動、空空的,於是教導他們思維身體——身體是無常、苦、無我、不淨的,僅僅只是一團物質……但那依然不屬於毗缽舍那的修行,而在訓練「界定」。
教導心,訓練去界定「身體」,身體是不美、不漂亮、無常、苦、無我的,最後也會生起智慧。修行,不停地緊隨著去知道、去看見,直到最後已經沒有刻意界定,心自行看見——身體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,如此就可以抵達法。
或是訓練去界定「心」。比如,如果大家曾經訓練禪定,透過觀察自己的心,來訓練禪定——心跑了,知道;心跑了,與什麼所緣在一起,知道,我們就會獲得安住型的禪定。
如果看到「心的跑動」,就獲得安住型的禪定,那之後,一旦心安住,就去界定——安住成為「知者的心」,同樣也是無常的——一會兒成為知者、一會兒成為想者;一會兒成為知者、一會兒成為看者;一會兒成為知者、一會兒成為聽者、一會兒成為知者、一會兒成為聞者、一會兒成為嚐者、一會兒成為感知身體接觸者、一會兒成為知者、一會兒成為想者,或緊盯所緣……如此就會看到變化,以無常的角度界定「心」。
或是心一會兒苦、一會兒樂、一會兒好、一會兒壞、一會兒貪、一會兒瞋、一會兒痴……不停地去觀察,最後就會發現——心不是恆常的,一直處在變化之中,這稱之為「界定」,我們在界定「心的無常」。
或是我們不停地去觀察、體會,心安住成為知者、觀者,然後看到心在跑動,或看到心苦、心樂、心貪、心瞋、心痴、心無貪、無瞋、無痴……看到它們不斷遷流變化,於是想蘊界定——它們自行發生,無法選擇,這稱之為界定「心的無我」。
或是起步的階段,刻意地界定「無我」也行,如同思維身體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一般。觀心,如果想蘊不願意去界定「心的三法印」,我們就給予助力,幫助它思維——剛才心是觀者,現在心去想了,這在訓練「界定」。
在心真正開發智慧的時候,我們並沒有在刻意地去界定,而是心在自行界定,想蘊自行運作,正確的想蘊自行運作。
世間的人、所有的眾生,他們錯誤的想蘊自行運作,因為已經訓練錯誤的界定,達至極度嫻熟的程度了。因此想蘊並非小事,想蘊如果界定錯誤,就會想錯,進而生起邪見、生起錯誤的見解。
如果正確的界定,界定身、界定心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,接下來想到身體、想到心時,就會從三法印的角度去想到它們,最後就會生起正見,生起正確的見解,而擺脫錯誤的見解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