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需訓練自己的心,一般的人生氣的時候,關注的是那些讓他生氣的事物。有些人甚至對樹木生氣——「這棵樹啊!這裡發芽、那裡長葉」,內心不滿意,大部分人只是如此,僅僅只看到讓自己生氣的那些對象,從未返觀自己的心——「心正在生氣」。
作為修行人,我們與普通人有些許區別,試問:可以生氣嗎?可以。他人會生氣,我們也會可以,不必刻意自欺欺人,自認為心平氣和,因為我們尚有瞋心,就只是知道自己有瞋心(即可)。
但是,生氣生起之後,與其關注那些讓自己生氣的對象,不如反觀「生氣的心」,生氣是從胸口冒出來的,冒出來、冒出來……如果是輕微的生氣,一冒出頭就滅去了,如果是強烈的生氣,已是怒火衝天,血液就會瞬間衝到臉上了,我們就去看,看到「心生氣了」,只是如此,就堪稱為「修行」了。
或是貪生起的時候,知道「心有貪」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。普通人生起貪的時候,就會關注那些——自己看到或接觸到,而感到滿意的對象。比如,逛商場時,看到新上市的手機品牌或型號,心想得到,想得到,卻沒有看到內心的「想要」,只看到手機,那僅僅只是如此而已。
作為修行人,並非與普通人不同,也不是讓自己成為機器人,沒有感覺。無論什麼感覺存在,我們只是知道「感覺生起了」。我們看到——感覺生起,感覺駐住,感覺滅去……只是這樣,就已經是修行了。
不像一般人,他們沒有及時知道自己的感覺,只是知道外在的事物。(比如)某人讓自己生氣,一旦他來了,就會盯著他,然後不斷地找他麻煩……或是喜歡此人,於是一直滿意地盯著他看……或是閒著沒事時,想到過去,想到未來,散亂、走神、迷失了……
我們不停地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,那並不是困難的事情,我們可以讓修行與生活,完全地水乳交融。
當我們碰到不喜歡的情況時,別只是一味地去看那些自己不喜歡的對象,而需看到自己「不喜歡的心」;當我們看到自己喜歡的事物,別只是一味地去看那些自己喜歡的事物,而需返觀自己「正在喜歡的心」。
或是閒暇無事,坐在那裡,想到過去、想到未來時,忘了當下,已經迷失了,忘了當下,稱之為「痴」。所謂的「痴」,就是指——沒有看到自己正在呈現的狀態。
名法與色法僅僅只存在於當下,過去已不存在,僅僅只是記憶,未來尚不存在,那些境界還未生起,僅僅只是我們的念頭而已。
因此,我們持續不斷地活在當下,不迷失,身動,去覺知;心動,去覺知,這時候,我們正與「痴」戰鬥。如果——身體動了,不覺知;心動了,也不覺知,此時正有「痴」。
因此,我們需訓練自己,貪心在內心生起了,要知道,別只是一味地看那些讓自己生起貪的對象;瞋心在內心生起了,要知道,別只是一味地看那些讓自己生起瞋心的對象,不管那對象是人、動物或其他的事物……
通常我們不怎麼對自己生氣。偶爾有少數人會對自己生氣,但大部分人都對別人生氣。至於愛,我們最愛的是自己,但最頻繁忘記的也是自己,這是人類最大的盲區——愛自己,卻一整天忽略自己。
一般來說,愛什麼事物,就會一直守著它,然而,我們愛自己,卻忘了自己,對自己毫無興趣。
我們與一般不修行的人,只有些許區別而已,別人只是一味地關注那些被覺知、被觀察的事物,而我們關注的是自己的心,作為知者、觀者的心。
心有貪心,及時地知道,心有瞋心,及時地知道,心散亂,想到過去、想到未來,忘失當下的身與心,及時地知道……
我們及時地知道、及時地知道……那就是「訓練」,我們既獲得「心寂止」,接著也獲得「煩惱寂止」,換句話說,既得到禪定,也得到智慧。
心沒有禪定,源自於煩惱雜染把心拉走了,我們持續不斷地及時知道煩惱雜染,煩惱雜染就無法牽動我們的心,心就不散亂,而寧靜下來,就可以獲得「心寂止」。
當我們看到——所有的境界來了就走,來了就走,最後就會知道事實——所有的境界,無論名法或色法,有因就會生,無因則滅去,無法掌控。它們存在,而非不存在,只是它們的存在,是隨順因緣的臨時存在,一旦因緣滅去了,它們也會滅去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