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所見的是美或不美,漂亮或不漂亮,並非僅是隨順我們的欲望,隨順的其實是與業報有關。
若善業現前,就會看到好的事物;若惡業現前,就會接觸到不好的事物,它並非隨順我們的欲望。欲望是存在的,但是它並非如我們的欲望那般發展,而是隨順業報。
因此,我們不斷地認識自己、了解自己,慢慢地明白。
起步的階段,簡單一點——內心有欲望生起,知道;想看,知道;想听,知道;想得到氣味,知道;想得到味道,知道;想得到身體方面的接觸,知道,想得到心方面滿意的所緣,也知道。
一旦得到了,想呵護它,也知道,想讓它消失,也知道。持續不斷地知道,這稱之為「以覺性戰勝欲望」。
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欲望,欲望會自行滅去,我們不用去消滅它,它自行地會滅去。因為欲望是貪,它是煩惱習氣,力量很強的貪心,變成了欲望及「想要」。
當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「心有欲望」時,在覺性生起的一剎那,煩惱是忍受不了覺性的,欲望、「想要」就會自動地滅去,根本不用消滅它,不用尋找方法戰勝它。
比如:聞到香味,然後把花全砍掉,那並沒有擺脫欲望,那完全是以對抗的方式在迎合它。
我們只需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,心有欲望生起,知道,心有欲望生起,及時地知道,欲望會自動自發地滅去。早期的階段就這麼去訓練,透過覺性來看抗擊它。
接下來以智慧來抗擊它,進一步地去看見,必須要看到比較微細的緣起法。我們現在還未看到,如果能看到很細,我們就會知道——貪愛源自於何?
有貪愛,是因為「無明」,沒有透徹地了解五蘊,不知道身體本身就是苦,誤以為身體是時苦、時樂的,於是就會生起欲望,想讓身體快樂,想讓身體不苦。
我們沒有徹見——心本身就是苦,誤以為心是時苦、時樂的,於是就會生起欲望,想讓心有快樂,想讓心不苦。
欲望生起是因為不知道實相,當知道實相——身就是苦,心就是苦,想讓身心不苦的欲望就不會生起,想讓身心快樂的欲望就不會生起,因為明白它們本身就是苦。
想讓它不苦的欲望也不會生起,因為知道它本身就是苦,想讓它快樂的欲望也不會生起,因為知道它本身就是苦,這稱之為「知苦」,因此「知苦」極為重要。
起步的階段,以覺性去知道欲望,接下來,逐步探究、溯源根源。導致貪愛生起的因是「無明」——不明白身心的實相。
深入探究直至抵達心,生起清晰透徹的智慧,頂級的智慧,稱之為「明」,清晰透徹地了知「苦聚」,了知四聖諦,稱之為「明」生起了,「無明」熄滅,貪愛不再生起。
若我們修行直至某一天證悟阿羅漢果,就會徹底地放下身與心,不再執取任何事物,貪愛不復存在、不再生起,我們不必再守護心,讓它脫離貪愛的束縛,因為貪愛再也不存在了。
沒有了渴愛,就舒服太多了,因為再也沒有工作需做了。
我們大家還沒有擺脫無明,因此還會有欲望,我們的工作還存在,我們要有覺性不斷地去知道欲望,接下來智慧就會徹底地清除無明。
我們慢慢地去用功。有些人今生就可以做得到,有些人今生做不到,接下來三輩子、七輩子就會做到,有些人一百世、一千世可以做得到,這取決於業報。
無論我們有什麼樣的業,我們都來修行、修習業處,這屬於絕頂的業,我們修習好的業,一旦取得道與果,我們在六道輪迴的時間,就會越來越短、越來越短。
直到有一天徹見,徹見之後放下心,不再掙扎,心再也沒有飢餓,再也不會重新出生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