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修行時,我們與不修行的人是沒什麼區別的。眼睛看到圖像,我們就會生起感受,生起苦、樂,有時會滿意,有時會不滿意,生起貪、瞋、痴等,無論修行或是不修行的人,皆會發生同樣的狀況。
但不修行的人,一旦生起苦樂、好壞,他關注的是外在的事物,關注的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以及自己所想的內容。對自己並沒有興趣,並沒有興趣「讀」自己——當下這一刻的心是如何的。一旦沒有興趣,就沒有修行,便沒有探究身、學習心。
修行即是——探究身心的實相。一般沒有修行的人,與修行人是沒什麼區別的——眼睛同樣看得見,耳朵同樣聽得到,鼻子聞到、舌頭嚐到、身體接觸到冷熱、硬軟等,心也會接觸到念頭、演繹、造作……同樣會有接觸。
然而,對於不修行的人,或不會修行的人,一旦接觸之後,他關注的是那些接觸的事物,關注的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以及所想的內容。
至於那些用心修行的人,一旦接觸所緣之後,並沒有關注外在的事物,而是返回看自己,關注自己的身、自己的心,區別僅有些許。
兩者同樣會有接觸,至於接觸好的所緣或不好的所緣,那取決於自己的善業或惡業現前。
有善業……有些人沒有修行,但是他有舊的福報,於是一直接觸到好的境界,與周圍的人相處得很好、家庭很好、工作很好,什麼都很好……賺錢很容易,想得到什麼,便會獲得,過往的舊福報累積得很好,但若沒有修行,就無法更上一層樓,過往的舊業好,可讓它更好。
作為修行人,我們並不像沒有學法的人那般,因此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接觸到所緣之後,持續不斷地「讀」自己,觀自己的身,觀自己的心。
比如,接觸到不滿意的所緣,開始生氣了,看到這個人的臉,生氣了,或被他責罵……如果我們擅長觀心,便會看到「心生氣了」。如果擅長觀身,便會看到自己的臉變了,原是人類的臉,變成了魔鬼的臉,有時變成了瘋狗的臉,想去咬他……感覺身體,便會感覺到「面相變了」,它會隨著我們的心情而改變。
比如,一看到某些人,便知道此人瞋心重,因為他的面相已說明。心是如何的,便會呈現於面相上。
有些人觀身……比如生氣了,若常常觀身,生氣了,想揍人,看到自己的手已開始握拳,如果我們透過觀身培養覺性,一旦身體動,開始收緊,覺性就生起了,知道身體是如此的,然後便能穿透到內心——「誒!生氣了。」
但如果嫻熟於觀心,便不用透過身體,心一生氣,立即就知道「生氣了」。
因此觀心難,是因為大部分人不願意去看,生氣了,就去看令自己生氣的事物,貪了,就去看令自己貪的事物,看自己所愛的事物,便會迷失在內,根本不去觀。
因此,如果我們真正去觀,持續不斷地觀察、體會,那是不難的,難是因為我們不修行、不去看。
因此,隆布敦長老才會開示:「修行不難,難的是不修行的人,讀了很多書,從現在開始,讀自己的心。」
持續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,這是對於修習心念處的人而言,看到——心有貪、心無貪;心有瞋、心無瞋;心迷失、心覺知;心散亂、心萎靡不振,就是這四對,持續不斷地去觀察、體會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