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慢地訓練自己,就會看到——心掙扎著尋找快樂。
從一起床,就在尋找快樂,即使躺著,也在尋找快樂——以哪個姿勢躺著,會很舒服?有些人仰著躺不行,便側著躺,側著躺又會酸,就又困難了。
翻來覆去之後,若真正有覺性、有智慧,(就會看見)身體躺著也苦啊!不必透過躺著來尋找快樂,根本不存在。
躺著如同吃飯一般,吃飯,是為了減除苦,躺著,也是為了減除苦,而不是為了快樂,那是不會快樂的。
不停地去觀察、體會,我們對於快樂,是飢餓的,有時純粹是心方面的問題。
想入定,覺得如此才能有快樂,然而在「想要」時,就已經苦了。
想讓心寧靜,當想讓心寧靜時,本身就已經苦了,何時生起「想要」,何時生起苦,隨後努力忍耐,拼命地掙扎,讓心造作、讓心好、讓心快樂、讓心寧靜、努力地訓練入定之類的……
一旦能入定,心便會很好、快樂、寧靜……但「好、寧靜、快樂」,僅僅只在入定時,是如此的狀態,一旦出定時,便會退失了,只是會退失得較慢一些,然後再次入定,內心有了快樂,隨後就會慢慢地點滴遞減,最終也會消失。
一旦心又想得到快樂、寧靜,心就會掙扎,於是心又苦了。
因此,慢慢地去訓練心,有一天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心要去看畫面,也是負擔,心要去聽聲音,也是負擔,去聞、去嚐、去感知身體方面的接觸……全都是負擔,心去想、演繹、造作,也是負擔。
「心想、演繹、造作是負擔」,這很容易觀,比如,當我們想些什麼,而想不出來,想了又想、想了又想,心很鬱悶。比如,正在考試,想考題的答案,但想不出來,拼命地想,心是很鬱悶的,心必須想時,心也同樣很苦。
如果想著讓自己迷失、消遣的事,心就會迷失、消遣,那個苦較為細膩,因此看不到。
當心裡生起苦的感受時,我們會覺得不好,特別苦,當心裡生起快樂的感受時,那稱之為「心裡生起了悅受」,對於那些沒有覺性與智慧的人,他們就會覺得有快樂,而如果我們修行,便會知道,那生起的快樂,也是心的負擔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