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續不斷地讀自己的心,苦也知道,樂也知道,不苦不樂也知道。
或是「想獲得」也知道,想讓它繼續保持也知道,想讓它消失也知道。
持續不斷地讀自己的心,有快樂,有痛苦生起了,也知道,有煩惱、渴愛(taṇhā),或是善法生起來了,都去知道,不斷地及時知道它們。
因此,觀心可以觀好幾種,觀照「與心同步生起的感受」(vedanā),就會看到「與感受同步生起的心」。這聽起來有些發懵。
心本身,我們是無法直接觀它的,因為它無形無相,但我們能區分——這顆心與那顆心不同,乃是仰賴於「與感受同步生起的心」,「快樂的心」生了就滅,生起「痛苦的心」,我們就會知道,心是不同的一顆。
慢慢地觀察,不難的,聽起來很難,但真正動手修行,並不難,十分簡單,也就是不斷地讀自己的心,如同隆布敦長老教導隆波那般。
隆波並不會比大家厲害,僅僅只是比大家更忍耐一些。
隆布敦長老開示:「修行不難,難的是不修行的人,已經讀了很多的書,從現在起,讀自己的心。」
讀自己的心,就是——心快樂,知道;心痛苦,知道;心好,知道;心壞,知道,不斷地這麼去知道,不斷地讀自己的心。
接下來,讀得越來越嫻熟了,就會看到——心生起在眼根,會滅去,生起在耳根,也會滅去,生起在鼻、舌、身,也會滅去,生起在心,也會滅去,比如:心跑去想,生了就滅,這是讀心讀得十分細膩的階段。
早期的階段,心苦,知道;心樂,知道,先觀這個。或心好,知道;心貪、瞋、痴,知道。
有些人看得見,但忍受不了煩惱雜染,比如:看到他人之物,想得到,知道「有想要」、「有欲望」,但是對欲望卻忍受不了,於是開始計畫——如何欺騙他,如何恐嚇他,然後可以搶奪他的東西。
看到煩惱,但心尚脆弱,依然會投降服輸。
煩惱有一個特質,就是——若我們服輸,則會愈加脆弱,便會更容易服輸。
若哪一個煩惱生起之後,我們努力地覺知、觀照,不願意服輸,煩惱就會越來越薄弱,心就會越來越堅強。
若煩惱生起了,我們隨順它,有時老實地隨順,有時狡猾地隨順,皆是為了迎合煩惱,於是煩惱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大。
今生,我們與煩惱戰鬥很難,因而不斷地隨順煩惱,下一世就會比這一世更難。若今生就開始戰鬥,下一世就會容易,這是公平的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