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慢地訓練,尚存在什麼煩惱雜染,便去減少它,必須讀懂自己,別偏袒自己。
什麼善法尚未實踐,便去實踐,去訓練、探究世間的實相,也就是——名色、身心,多多地探究,直至可以放下,如此便會看見涅槃。
比如,每一個人都曾經做過不好的事,包括阿羅漢,乃至佛陀,在他們尚未抵達法之前,他們也曾經做過不好的事。
因此,如果大家曾經做過不好的事,或曾經造作惡業,不必過於悲傷,因為每一個人都曾做過,在尚未「好」之前,每一個人全都曾「壞」過,沒有任何人例外,若無煩惱雜染,就不會再出生,之所以出生,正因為有煩惱雜染。
雖有煩惱雜染,但別去保護它,世間人喜歡呵護煩惱雜染,甚至創造美麗的外殼,(偽裝)給他人看。
修行人必須及時地知道——自己的煩惱雜染,有哪幾項煩惱,皆需面對面地直觀。
世間保護煩惱的方式很多,不斷地尋找眾多藉口——「哎呀!壞事是不得已而為之,因為這樣或那樣……」為煩惱找許多的藉口,如此乃不懂得從自己的煩惱中獲得利益。
我們具有煩惱雜染,其實每個人都有,只要尚未抵達法的終點,都還是有煩惱雜染的。雖有煩惱雜染,但別去保護它,尤其是出家人。
如果出家人犯錯,便有懺悔的流程,然而後期的懺悔,已成一種儀式。真正懺悔,即是坦白從寬地發露:「我犯了這項錯誤,請求您作為證人,從現在起,我將更為謹慎,不再犯錯。」這完全是敞開的,將深藏在自己內心的陰暗面,全然地坦白從寬。
因此,我們具有煩惱並不稀奇,但切莫保護它,我們需從中獲益,減少自己的煩惱及我慢。倘若我們保護煩惱雜染,就相等於保護自己的我慢。
居士們也相同,若有什麼不好之處,別只是一味地為自己找藉口,曾經有政治家宣說:「欺騙也無妨,僅需有成果即可。」那即是為煩惱找藉口的寫照。
若是出家人,那就更不行,必須勇於直面自己的煩惱雜染,如果膽子不大,便會以煩惱去與別人爭鬥。
我們需謹慎,需從煩惱中獲益,並及時地知道煩惱,知道之後,勿迎合它,莫再做了。時間一長,心便會慢慢地越來越純淨。
無論居士或僧人,每個人都相同,即使出家了,但還是凡夫,與居士相同,依然是需要繼續學習的人。
因此,要忍耐,要忍耐!直面自己的煩惱雜染,需讀懂自己,如此心才能進步。
若想戒好,必須敢於面對面地直觀自己的煩惱,戒就會自行好起來。比如,我們犯錯了,不必後悔,僅僅只需提醒自己——這是不正確的。我們已獲取教訓,再也不犯了。
所有的壞事,所有的煩惱,結果必定是苦的。因此,若我們不想受苦,就別去隨順煩惱雜染。
隨順煩惱雜染便會破戒、違背法,有可能破戒、破法,有時並沒有破戒,但違背了法,如果違背法,修行便難以進步。如果破戒,修行就修不了了。
需探究自己,探究身、了解心,看到苦與過患,到了某一點,心就會放下,心便會有次第地抵達寧靜與純淨無染。
剛開始時,隆波開示,越看到苦,則越快樂,也就是——看到名色、身心的實相,看見了,別保護它,越看到心,就會越來越鬆開,心就會越快樂。
有些人犯了錯,被團體、或高僧大德提醒,別難過,應該感到高興,這說明依然還有人願意提醒。如果沒有人提醒了,說明已壞到極點,沒有任何人願意教導。如果高僧大德還給予提醒,說明(對你)依然有慈悲,無論是居士或是出家人。
有些人提醒不了,那就只好放手了。比如,有些人特別調皮,便會告訴他:「不必來這座寺廟,到其他地方去吧!」已教導不了,便直接放手。
任何人都有煩惱雜染,但是起步階段,需探究身、了解心,及時地知道自己的煩惱雜染。
心看到了苦,看到了過患,心便會慢慢地鬆開、慢慢地鬆開,慢慢地越來越寧靜、越來越亮堂。
包括這座寺廟的出家人,有些出家人潛藏著煩惱雜染,隆波等待時機,一旦他長得足夠強大,隆波就將他的面子撕開,於是他便會進步。
有些人累積很多煩惱雜染,他懂得將自己的面子撕開,看到自己真實的面孔,心就會慢慢地鬆開、慢慢地鬆開,越看到世間的苦與過患,心便會越能從世間裡鬆脫出來,抵達寧靜快樂,抵達安全的境地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