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想看見對「自我」的執著,這是最困難的,必需修行很久,才能看見。
最開始,我們會執著物質,認為那是「我」、「我的」;執著想法、各種各樣的見解,認為那是「我的」;執著自己修行或工作的方式,認為那是「我的」;最後是執著自我,認為——「我是對的!他人只對少許」或認為——「別人是錯的,只有我才是最好的。」
所做的一切,無論是物質或是名法,全都為了迎合自我。好好地去觀察、好好地去看……
一旦我們的心生起了掙扎……有了「想要」,便會有執著,一旦有執著,心就會開始掙扎,心掙扎的瞬間,就會看到——心有抓取,抓取什麼?首先會抓取心,如果不修行是無法看見這個狀態的。
心抓取心,或是想看畫面時,如果基於執著的驅動力而想看畫面,便無法做到——就只是知道,就只是看見,而是抓取眼睛、抓取耳朵、抓取鼻子、抓取舌頭、抓取身體、或抓取自己的心。
在抓取的時候,這稱之為十二緣起的「生」,這狀態必需修行才能看得見。
然而,較容易看見的狀態就是——三種欲望、四種執取,這較容易觀察。而心開始掙扎,這屬於十二緣起的「有」,這稍微有些難度,如果不修行,就無法看到這個狀況。
每個人的掙扎,如同狗被熱水燙,或蚯蚓被灰沾上,隨後就會將苦散播給他人。然而,若及時地知道及看見,則不會出現如此的狀況。
當心掙扎時,若我們修行,便會看到心進去抓取,撲過去抓取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,每一次僅撲向一個根門,不會一次撲向五或六個根門。
(心)想使用哪一個根門,便會撲過去抓取那一個根門,並不會一次抓取六個根門,而是一次抓取一個。
這部分先聽聞,接著去修行,有一天便能看見,每一次心抓取——或眼、或耳、或鼻、或舌、或身、或心時,苦便立即生起,因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本身就是苦。
它們本身就是苦,這是第一層苦,屬於世間的苦,然而,若心撲過去抓取,則成為了「我的苦」,那就苦了。
因此,有「生」就有老、病、死,心抓取「生」的狀態,即是苦。抓取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……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;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……取決於從哪個角度分離,何時抓取,何時就會苦。
佛陀教導,「五蘊」即是負擔,所有人背負這個負擔,便不可能逃離所有的苦。
聖者,也就是阿羅漢們,他們已經放下了負擔,再也不抓取五蘊,因此他們再也沒有負擔,他們擺脫了苦。
身體的苦存在,這屬於世間的,感覺、念頭、造作存在,並非不存在,阿羅漢並非機器,阿羅漢也有念頭與造作,但不再由欲望及煩惱驅動,他就只是想,就只是造作,有苦、有樂,有,並非沒有,但是心不再抓取心,一旦心不抓取心,則沒有「自我」,也就是沒有「生」,一旦心抓取心,便有了「生」。
如果我們修行,便會看到——有時,心會放下心,有時,心會抓取心。
持續不斷地修行,到了某一點,我們就會知道——心之所以抓取心,是因為心沒有徹見四聖諦,不知道五蘊,尤其不知「心」本身就是苦。
因此,如果沒有看到「苦」,則不能稱之為「了知四聖諦」,如果不知道四聖諦,心就依然還會執著。
因此,我們看到四種執著生起——(一)執著身體及與身有關的事物;(二)執著自己的念頭;(三)執著自己修行及工作的方式;(四)執著自我。我們是清除不了的,無論如何斷除,執著都不會消失,最多僅僅只是暫時消失,很快又會再次出現。
比如,我們看到心執著於自己的妻子,看了之後,執著消失,然後又會再次執著,因此,此處無法解決,必需進一步地尋找執著的根源。
執著的根源,即是——不知道四聖諦,也就是「無明」。因為有無明,所以有欲望,因為有欲望,所有才會有執取,才會有「有」、才會有「生」,才會有「苦」。
因此,若要真正斷除執著,必須從根源斷除,也就是斷除無明,即——不知道四聖諦。
不知道什麼?不知道五蘊本身就是苦,不知道六根本身就是苦,不知道心本身就是苦,於是便會執著、將它抓取,進一步地苦上加苦。
因此,當解決問題時,我們只需及時地知道,我們知道——現在迷失去執著這個了,現在迷失去執著那個了……現在迷失去執著「自我」了,我才最棒,我才是最好的,我的看法才是好的,別人的看法是錯的。
或我們心有執著,擔心這個、擔心那個……心有很多負擔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每一次執著,每次都有苦。
然而,若想讓執著消失,讓心不再執著,並不是透過命令心,沒有誰可以命令心不再執著。
我們必需讓心接受充分地訓練,直至產生智慧,徹見五蘊本身就是苦,名法、色法本身就是苦。看到這點,心就自己不再執著。為什麼還執著呢?凡有的僅是苦。
現在心還會執著,是因為沒有看到它本身是苦,因此看到苦,就會讓我們明白法。
當修行的時候,我們並沒有切斷欲望,並沒有切斷執取,並沒有切斷「有」。我們真正切斷的是「根源」——也就是「無明」,不知道四聖諦、不知道苦、不知道名色、五蘊、身心本身就是苦。
頻繁地探究這部分,我們探究身、探究心,是為了看見身心本身就是苦,這稱之為「毗缽舍那」的修行,或稱之為「內觀」。
如果切斷根源之後,緣起法的還滅,所有的造作全都切斷了。
現在我們看到——執著自己的看法,執著自己的資產、執著妻兒,執著自己各種各樣的方式、方法……那只是枝末,清除這部分,不會真正斷除,執著僅是暫時消失,又會再次出現。
現在尚未徹底地斷除執著,除非已斬斷根源。現在尚未看到根源,那就先看旁枝末節,看到——心苦啊!心苦是因為掙扎,心掙扎是因為極度執著,越執著,就越苦。
比如,執著於——「這是我的妻子」,一旦損失,便會特別苦,有時甚至想自殺……
執著於——「這是我的工作、我的職責」,因此必須一直處在好的狀態;「這是我的公司、我的生意、我家族的生意」,必須一直處在好的狀態。
我們執著,誤以為世間必須原地不動,維持某種狀態,最後行不通了,便會苦悶、鬱悶。
比如,泰國人喜歡舒服地工作,在網絡上售貨,結果不敵大企業的銷售。他人想購買任何物品,直接打開應用程式(App),下訂單就可以得到所有物品。
現在大商場也難以營業,大家在網路購物更為方便,想看什麼貨,線上立即便能看見,而且不必額外花費,信用卡付款僅需以手指撥動幾個按鍵即可。
佛陀的「法」有極大的利益與功德,活在世間,便會了解世間,知道我們應如何做。我們能不苦地活下去,佛法能給予我們無窮無盡的助益,在當下就可以有快樂,在未來也可以有快樂,而且是擁有最無上的快樂,也就是「抵達涅槃」。
當心抵達涅槃時,我們試著返回觀察,便會發現,我們沒有了執取,沒有四種執取,再也無處投生,便會自己如此親證。
——-
注:四種執取一、欲取 (kāmupādāna)二、見取 (ditthupādāna)三、戒禁取 (sīlabbatupādāna)四、我見取 (atta-vādupādāna)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