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,很奇特,我們感覺快樂,越修行,越快樂,與此同時,越修行,越看見苦,因此不曉得究竟是苦?還是樂?
比如,持續不斷地修行,心會輕鬆、舒坦,心自身就有快樂,不必去求任何人。
然而修行,當我們愈多地看見苦,心便會愈多地從世間鬆脫出來、從苦中鬆脫出來,心便會擁有越來越多快樂、越來越多寧靜。
寧靜十分重要,寧靜中具有快樂……若提及「涅槃」,便有一些描繪,比如,有些人描繪——涅槃存在於某一個世界,該處有佛陀及眾多阿羅漢聚集在一起,那並不是佛教中的「涅槃」。
涅槃有其獨有的特徵,涅槃的特徵為「寧靜」,又或稱之為「寂靜」。涅槃的特徵是「寧靜」,同時,佛陀亦注解——涅槃是「無上空」,無任何一種「空」能與之相提並論。佛陀更進一步地注解——涅槃是快樂,而且是無窮、無上的快樂。
因此,在這寧靜之中,有「空」、有快樂,它們同在一起。
修行,我們無法「統治」涅槃,何時我們修行,心寧靜、快樂,我們的心抵達寧靜與快樂,便不再苦,便會看到——這個世間「空」,空無自我、空無實體、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你、無我、無他……內是空的,在「知元素」、法及「法元素」裡,亦是空的,它與世間的「空」、宇宙的「空」,完全一體、全然平等。
然而,當心尚未抵達及接觸涅槃時,我們的「心」與「外在的世界」,並不平等。
如果我們好好地體會,心是一個部分,外在的世間是另一個部分,而且我們喜歡看外在的世間,一會兒苦、一會兒樂,始終處在動盪不安之中,沒有真正的快樂與寧靜。
事實上,外在的世間是「空」的,它之所以「不空」,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心。由於欲望與煩惱的驅動,我們的心不斷地動蕩起伏,我們卻喜歡批判外在的世間動盪不安。
世間就是如此的,自始以來便是如此,是我們的心亂七八糟,滿意於這個境界,不滿意於那個境界……於是心就會掙扎、造作,心沒有「空」、沒有寧靜、沒有寂靜。其實是我們的內心不寂靜,反而怪罪這個世間不寂靜。
修行,直至某一天了解世間。「世間」包括——「內在的世間」及「外在的世間」。「外在的世間」就是——外在的事物、圍繞著我們外面的所有一切;「內在的世界」就是——五蘊,身與心。
持續不斷地探究世間的實相,直至最終認清實相——這個世間是「空無自我」的,尤其看到五蘊不是「我」、不是「我的」,空無實體,五蘊皆空。
觀察到這點之後,了知——「外在的世間」與「內在的世間」全是一樣的,皆是「空」的,全然平等。
隆布敦長老曾經開示,何時我們看到——「心」與「外在的事物」全然一體,我們便可以離苦,因為它是一體的,全然是「空」,完全平等。
然而,它是「我」、是人、是眾生、是你、是他……那是因為心的「界定」,事實上,它自身是空的。
然而,這個「空」,並非「斷滅空」,並不是什麼都沒有,「空」裡是寧靜,不會動蕩起伏,而且僅有無窮無盡的快樂。
當我們修行時,心抵達涅槃、接觸涅槃,便會有無窮無盡的快樂。
如此之「法」,倘若佛陀沒有出世,不可能有任何人覓得,除了獨覺佛以外,其他人不可能靠自己而能抵達涅槃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