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讓我們苦的罪魁禍首,其實是煩惱習氣。修行是為了逐漸地減少煩惱習氣,何時沒有煩惱習氣,心就不會造業,業的果報就會熄滅,苦就會熄滅。
因此,我們的敵人不是別人,不是別的教派。作為佛教徒,真正的敵人是自己的煩惱習氣。
因此,修行如果直趨探究自己的煩惱習氣,就會進步比較快。
至於煩惱習氣,還不用直接去學習無明,而是先學習普通的煩惱習氣。
認識貪欲、貪心嗎?貪欲就是——心有了「貪」、有了欲望。「貪」的狀態一旦生起,就會將所有的東西都拉往自己身邊。
比如,人會相愛,相愛就會擁抱,對嗎?想把他抱進來。我們愛貓、愛狗,就會把它抱到自己身邊來。喜歡、有愛、有貪,都是想把所緣累積、聚集。貪心會讓我們將所緣拉往自己的心,將它們拉到自己心裡。
相反的就是瞋心,這屬於煩惱習氣,也就是讓所緣離自己的心越遠越好。比如我們恨某一個人,就希望他離得遠遠的,能到別的世界,或徹底死掉更好。讓它離得遠遠的,因為瞋心屬於「排斥」的煩惱習氣。
貪心是將所緣「拉」進來,瞋心是將所緣「推」出去。
所有被覺知的對象,稱之為「所緣」。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全都是「所緣」。
還有另外一項就是「痴」,即是迷失,不能穩固地抓住某一個所緣,或是一會抓這個所緣,一會抓那個所緣,渾水摸魚,變成散亂。
「無法穩固地抓住某一個所緣」,這稱之為「痴」,這個所緣是抓好?還是放好?不知道。如果抓了一會兒之後,才能看得出來——這個所緣不好,才會將它排斥。這個所緣好,就想將它收藏。
煩惱習氣就只是這些而已,不是將所緣抓進來,就是將它推出去,或是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所緣,混水摸魚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