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毒的對治法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我們不停地去訓練自己,一旦有了禪定,就繼續開發智慧。

比如,我們淫欲心特別重,就去修習不淨觀,淫欲心、貪心就會滅去。

如果我們有瞋心,就去修習慈心觀,比如我們特別討厭這個人,就試著想:為什麼他做那麼壞的事?因為他有某一些苦藏在背後。

如果我們知道別人所想、所說、所做的背後藏著什麼,我們就恨不下心。為什麼?因為在所想、所說、所作的背後,其實全都是貪、瞋、痴,就如我們的所想、所說、所作所為的背後藏的東西是一樣的,並沒有什麼更好的,我們就不會去恨別人。

比如,我們對某一個人生氣,假設我們有妻子,她紅杏出牆,我們恨她,假設我們是她——我的先生一整天都在工作,對什麼東西都不感興趣,家裡面根本沒有溫暖。我們將心比心,如果我們是她,也想分手了。

如果我們將心比心,知道原因,知道前因後果,知道為什麼這麼去想,我們就能夠理解,就不會生氣了。

因此,修習慈悲觀,其實就是以「作為朋友」的心,去看待別人、看待眾生。「作為朋友」的心,也就是——以他的角度來看待他,而不是以我們的角度來看待他。

如果我們懂得如此訓練去看的話,慈悲就會自行生起,就不知道為什麼要生氣。「如果換成是我們,我們也同樣會這麼做」,就會這麼看。

有些人「痴」很多,根本不知道分辨是非對錯,現在全世界到處都是不知道分辨是非對錯的人。

大人會騙小孩說:「你這麼做、那麼做,你這樣做的話,會比較趕得上時髦。」每一個時代的大人都會欺騙小孩,隆波的時代也是如此的,後來長大了之後,自己有一些體會,社會應該怎麼長治久安呢?並不是理論。

大家各種各樣的理論,是透過「痴」在欺騙,是自己想出來的,自認為這樣會好,然後就不停地去分享、宣傳說:「這樣好,別的不好」,這是「痴」。

我們修行,不停地去觀察自己,怎麼做我們的心可以有禪定。

如果我們的貪心特別重,就去修習不淨觀;如果我們的瞋心特別多,就去修習慈悲觀,以「作為朋友」的心,去對待眾生、動物。

有些人連對樹都生氣,走著走著,撞了樹枝,對樹枝生氣,因為它攔了自己的路。踩到香蕉摔倒了,對香蕉也生氣。容易生氣的人,什麼都生氣,卻不對自己生氣——為什麼自己沒有覺性,去撞這個、撞那個的。

如果我們具有慈悲的話,生氣就會慢慢地消失,心就會開始寧靜,就不會因為瞋心而散亂。

如果我們貪心很重,因貪心而散亂,我們就去思維、修習不淨觀,心就會寧靜,不會因為貪心而散亂。

如果我們心有「痴」,我們就要懂得保持理性——有因有果,為什麼別人會怎麼想?或許他們有他們的優點,而我們的想法是不對的也有可能。我們慢慢地去看,別以偏見來去看待事情,如此我們的心就會寧靜。

一旦心寧靜之後,心就會有力量。

身體與心是有區別的,身體必須要動,常常地動,每一天經常地動,持之以恆地去運動,動的量要足夠,身體才會健壯。

心則必須寧靜,必須不動,才會有力量,身與心是完全不同的兩端。

如果心一整天散亂,心是不會有力量的。我們修習禪法,帶領心去跟單一的所緣在一起,不隨順貪、瞋、痴而跑。

如果貪、瞋、痴比較強,就運用剛才隆波所教導的善巧方便(對治)。如果貪、瞋、痴不是很強,我們就輕鬆自在地與禪修所緣在一起,心就會寧靜在單一的所緣,就會有寧靜型的禪定,就會有力量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