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按照隆布敦長老的教導而學習,心就會快樂、寧靜,便會越來越快樂、越來越寧靜。
持續訓練下去,便會看到——世間一場空,世間根本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。
原先我們並沒有明白佛陀的教導及開示,於是便會覺得世間極有意義,心就會一直黏著於世間。
幼小時,他人讀書,我們也隨著世間而去讀書,長大之後,他人工作,我們也隨著世間而去找工作,有了工作、想有妻子、想有孩子,我們也按照世間那般去擁有。
一旦修行之後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那些事物並沒有真正為自己帶來快樂。
世間的快樂,永遠都是「夾雜著苦的快樂」,無論獲得什麼,背後都潛藏著苦,因為世間的一切皆不恆常,我們得到之後,僅與自己短暫地在一起,便會離開,那不過是人們不斷交替享用的世間資產。
如果我們過於認真,一旦他離開我們,我們便會傷心,如果把分離看作是正常的,必然如此的,我們便不會傷心了。
慢慢地修行,持續不斷地觀自己的身、觀自己的心,對於世間快樂的飢餓與渴望,便會有次第地(遞減與)消失。
比如,來到寺廟出家的僧人,與隆波在一起,有些人已出家好幾年,早期時還想還俗,覺得世間會為自己帶來快樂,但是某天回家探望自己的家人,回去沒幾天,立即就回到寺廟,感覺世間再也不是自己的地盤。
世間存在的僅是動盪不安,因此便回到寺廟修行,心開始越來越堅定,心意越來越堅決、越來越強大,修行也越來越好。一旦看到世間的實相,心便會從世間鬆脫出來,因此,事實會教導我們。
我們看到世間的實相……看嘛!世間人是快樂?還是痛苦?如果我們迷失,如那些迷失的人那般去看,比如,出家人看居士們,誤以為他們十分快樂,有錢花、有漂亮的配偶,有這個、有那個……佛陀稱之為「欲貪結」。
如果我們看到苦,我們懂得看,便會看到世間的苦,心就會自行從世間鬆脫出來。
世間人載歡載笑,今早笑顏逐開,也許晚上就嚎啕大哭了。世間的快樂僅僅只是那短暫的剎那,我們卻被其所欺騙。
居士們亦同,世間並沒有我們想像般快樂,世間充滿了苦,常駐世間的苦,就是衰老與死亡,其他的全都只是暫時的痛苦。
比如生病了,那僅是偶爾生病,但死亡、衰老是逃不掉的。出生了一天,便老了一天,出生了一年,便老了一年,每一天、每一年,我們越來越趨近死亡。
我們誤以為(世間的)事物能為我們帶來快樂,因而不斷地尋找那麼多的事物,那些全都是負擔、包袱,必須照顧它們,但終究是一場夢、一場空,即使賺了那麼多錢,最終也是一場夢、一場空,毫無所用,一旦死後,就變成他人的資產。
因此,別過於迷失在世間的快樂,活在這世間,我們要成為它的主人,而非成為它的奴隸。我們需聰明地活著,去訓練覺性。
好好地訓練自己的覺性,有覺性去覺知身,有覺性去覺知心,如身的本來面目去知道身,如心的本來面目去知道心,持續不斷地覺知,別去干預身,別去干預心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