勿給煩惱習氣餵食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,每一個人的原始資本不同,因此,人類並不是平等的,而是受控於業報。

如果曾經累積煩惱習氣,煩惱習氣就會比較多;如果培養覺性、禪定、智慧,煩惱習氣就會比較薄弱。

「煩惱習氣淡薄的人」與「煩惱習氣粗重的人」,他們都是平等的——可做此宣言,但這是不可能的。人類從未平等,因為是業報在決定作用。

比如,我們做了很多善業,我們習慣於行善,不好的很難控制我們。但如果我們的心習慣於惡,惡的就很容易控制我們。

佛陀時代,曾經有人請教佛陀:「好與壞之間,哪個更易為?哪個更難做?」

如果我們聽到之後,就會立即回答:「好更難做,壞更易為。」

然而,佛陀並沒有如此作答,佛陀回答:「壞人做壞事很容易,好人行善很容易,做壞事很難。」

每一個人不一樣,每一個人並不平等。

我們來訓練自己,縱使大家依然有諸多煩惱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接觸所緣,煩惱湧現了,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,就會照見——煩惱生、住、滅。

如果未能及時地知道,煩惱就會控制心,令其造作,心會先想不好的。一旦心想不好的,就會引發言語方面的行為,於是就會說不好的話,比如,在煩惱的驅動下,對他人冷嘲熱諷,激怒他人,或引發身體方面的行為,去揍打他人,或擁抱、親吻他人,取決於被什麼(煩惱)支配控制。

心方面的造作或思惟、語言方面的行爲、身體方面的行爲,有時被煩惱所控制,有時被善法所控制,這取決於我們所累積的資本,哪一部分累積得較多,那一部分就更頻繁地控制我們,不過如此而已。

但也不是說——煩惱很多,便一直多下去,佛教並不是聽天由命的宗教,並不是生來瞋心重,就得一輩子如此,佛教並沒有如此教導。

我們的基礎不好,便不斷地播種新的善業,新的善業便會稀釋過往的惡業。

比如,瞋的習氣很重,但我們努力地培養覺性,心生氣了,知道;心生氣了,知道,由於覺性運作,瞋心就無法工作,何時覺性生起,煩惱就會撤退。

隨著培養新的習慣,原先「愛生氣」的習氣,基於有覺性——心生氣了,知道;心生氣了,知道,而習慣於有覺性,接下來煩惱就會淡薄,便無法充分地施展拳腳了。

如果煩惱習氣生起了,我們完全地迎合它,煩惱習氣就會累積,(變得)越來越強烈,它不會原地不動的。

因此煩惱習氣生起之後,如果我們去迎合它,煩惱習氣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大,類似於它吃到了食物,這是很奇怪的物種,譬如鱷魚,給他餵食,不停地給它餵食,它的力量就會長大。

因此,煩惱習氣在心裡生起時,並不是放任它,終身被它控制。煩惱習氣生起之後,我們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,有覺性控制我們的心,煩惱習氣就無法控制心,它就會慢慢地逃跑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