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必經的生死之戰,是否準備好了?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覺知自己,持續不斷地覺知自己,吸氣、呼氣之類的,都要覺知,別讓心走神,別讓心一直處在忘了自己的狀態。

隆波認識有些人,他們是心腸很好的人,行善且做了很多好事,生命非常快樂,但是不修行,年紀越來越大時,只能總結——他們一輩子有快樂,但是下一世如何,就不知曉了。

因此,我們必須在生病之前,就趕緊動手修行,若已病重,修行就會很難。在「老」與「病」降臨之前,就開始修行,修行直至隨時對死亡做好準備。

必須開始修行,在尚未老、還未病之前,就開始動手修行,這是最好的!

一旦老了,大腦就會退化,想打坐,很快就睡著了,入夜時分,想睡卻又睡不著,應入睡時,睡不著;應清醒時,則不醒,全都混亂了,修行就會很難。

或是病重了,極度痛苦,想分離蘊,但已做不到了,因為沒有在尚未生病之前就訓練。

因此,隆波才會提醒大家,反覆提醒——必須從現在開始,就趕緊動手修行,等到老了之後,那就難了,等到病了之後,那就難了。

在訓練與「老」面對面時,先要去觀身,看到身體不是「我」,身體老,不是「我」老。

我們常常訓練,覺性(sati)就會很好,心會獨立凸顯,具有禪定,看到身體老,看到身體病,與心沒有關係。

當我們訓練的時候,若想與「病」對抗,則須分離蘊,看到身體是一部分,病痛是另一部分,作為觀者的心,是另一部分。如此訓練,而且訓練得極為嫻熟,以應對生命中的大戰,也就是——病重及瀕臨死亡之時。

(在生命中)出現「小戰」時,就要訓練。比如:我們去看牙醫時,那是很可怕的,要去觀察。

身體躺著,張嘴的身體是一個部分;牙醫不斷地戳、戳、戳,疼痛是另一個部分;內心的恐懼是另一個部分;感知是另一個部分。

我們不斷地訓練,別平白地讓自己受苦,去看牙醫的時候,不斷地訓練分離蘊。

到了真正瀕臨死亡之時,就會看到——身體已經呼吸不了了,身體十分痛苦,身體被極度強烈的苦逼迫著,心擔心、心害怕之類的,是另一個部分,持續不斷地觀察與體會。

我們的心是觀者——看到害怕是一個部分,遺憾、鬱悶是另一個部分。

在瀕臨死亡之時,心運作的速度極為迅速。

有人曾經與隆波分享,他看到同事被電觸死。他的同事住在連排的別墅,那時下雨漏電,他想知道水從何處漏進來,若等雨停,就找不到漏水之處,於是他就趁下雨時尋找。但他距離高壓線很近,手碰觸牆壁,並沒有碰觸高壓線,結果觸電了。

那時,他的第一念心是受到驚嚇,接下來,就是想抽身,最開始發懵,發生了什麼?一旦知道觸電了,受到驚嚇,就拼命地想逃,最後知道怎麼掙扎都鬆不開了,知道必然要死了,一旦知道必然要死了,就會傷心:「真不應該出來呀!父母已經年紀大了,再也照顧不了了。」特別地憂悲、難過……沒有訓練的心,就會帶著悲傷死去。

若我們每一天自我訓練,努力不斷地分離蘊——身體是一個部分,疼痛是另一個部分,焦慮不安的感覺,是另一個部分,心是知者。如此訓練至十分嫻熟,我們就可以隨時準備好應對生命的大戰。

高僧大德,比如:阿姜放長老曾經開示,每一個人必然會經歷一場大戰,必須與死亡戰鬥,戰鬥也會死,不戰鬥也會死。

若不曾訓練修行,死後就會墮到惡道,便會難過地死去。

若曾經分離蘊與界,看到身體死,心是知者,看到身體病,心是知者,真正瀕臨死亡之時,心將切斷身體方面的感知,僅僅只剩下心方面的感知。

因此,如果我們曾經訓練,心強大、非常地嫻熟,在臨終的時候,心就會安住,非常有力量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