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切為時已晚之前
35:05~36:37
佛陀涅槃之前,依然說法,教誡大家以不疏忽大意而抵達圓滿,讓我們不疏忽大意地生活,如果我們疏忽大意,就是我們放任日子、放任時間,讓它平白地在生命中流逝。
有些人誤以為自己還年少,不必須修行,這全是疏忽大意。
若不疏忽大意,應怎麼做呢?不疏忽大意即是——從現在起就開始動手,在一切為時已晚之前,從今天就動手修行。
在動手修行之前,必須先學法,必須知道,修行有兩項,真正的修行,也具有戒。
訓練心有兩個項——訓練心具有禪定,訓練心具有智慧。
訓練心具有禪定,稱之為「奢摩他業處」(samatha kammaṭṭhāna),訓練心具有智慧,稱之為「毗缽舍那業處」(vipassanā kammaṭṭhāna),這是我們必須做的工作。
有些人宣稱,三藏經典內沒有奢摩他及毗缽舍那一詞,有的。佛陀說,需以極大智慧修習的,即是奢摩他業處及毗缽舍那業處,一樣是有的。
若我們不疏忽大意,我們聽到這般(教導),我們就動手實踐。
徹見四聖諦的心,不再沉浸於苦聚中
37:31~44:09
若我們必須不疏忽大意,有不疏忽大意的生活,每一個呼氣與吸氣,要保持覺性(sati),呼氣「佛」,吸氣「陀」什麼都行,或是行住坐臥,要保持覺性,在每一個呼氣與吸氣有覺性,在每一個姿勢都要有覺性。
然後,當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接觸所緣時,在身內生起了變化,要覺知,在內心生起了變化,要覺知。
若我們能如是做到,佛陀說,若能這樣保持覺性,如此觀身、觀心,僅是一個晚上,比活了一百歲,但沒有覺性(不具念)的人,更有價值。
大家想長壽、想長壽,然後也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,那就別長壽了,阻碍别人。若我們有覺性,僅是一個晚上,就已經值得表揚了。
因此,我們不會疏忽大意,心意堅決,從現在起我們不疏忽大意,我們要有覺性呼氣,我們要有覺性吸氣,我們要有覺性行住坐臥,我們要有覺性地動,我們要有覺性地停。
我們要有覺性,當苦樂生起於身時,有覺性知道,苦、樂、不苦不樂生起於心時,有覺性知道,持續不斷地知道,善、不善在生起於心,有覺性知道,比如:生氣了,知道「生氣」,貪了,知道「貪」,有覺性不斷地覺知身、覺知心,有一天,我們就會明白四聖諦。
持續不斷地修行,直至某一點,就會徹見到四聖諦,若抵達四聖諦……過去我們年幼時也學習四聖諦,以前都有道德教育學科,學習之後也不知道有什麼利益,背誦苦集滅道,沒看到有實質的意義,長大之後學習法,對於實踐修行並不會,閱讀也還不明白四聖諦。
比如,佛陀說:「五取蘊是苦」,我們就會注解——這五蘊,若我們不執取就不苦,我們就會這麼理解,此身、此心,若我們不執著,就沒關係,就不苦了,我們誤以為了知四聖諦,而這並非了知四聖諦。
若了知四聖諦,就會知道——此身本身是苦,此心本身是苦,此五蘊本身就是苦,無論執著或不執著,它本身就是苦,這樣才稱之為「了知四聖諦」。
那些徹見四聖諦的高僧大德,心就會擺脫世間,它是真的擺脫世間,而非比喻,世間無法進來觸碰到心,心也不與世間攪和在一起。
有時嘗試測試,若嘗試測試這東西之後,而後推斷出來,否則不一會兒就會有人來說(隆波)恣意胡說。心就像球,我們拿著球到游泳池,然後把球壓進水裡,我們的手一放開,球就會自行彈出(水面),對嗎?它自然就會漂浮在水面上。
徹見四聖諦的心,即使刻意讓它進入世間的所緣裡,它做不到,它將迅速地彈出、迅速擺脫出來,不用刻意,它自然是如此的。
如同高僧大德,到了年老色衰,變得健忘,而健忘乃是正常之事,蘊、界退化。
行蘊是「常」或「無常」?行蘊無常;想蘊是「我」或「無我」?是「無我」的,無法指揮,有時記得,有時記不得,這是蘊的事情。
但徹見四聖諦的心,再也不會沉浸在苦聚裡,這是兩回事。
逐步修行,逐步學習,每一天動手實踐,如此我們就可以相互幫忙來維護及傳承佛教,那是非常難以維護之事物,十分難。
引導我們這一代的人,我們修行了,人數還不多,我們已經有了資本,即使今生沒有獲得道果,也可帶著投生在天界或梵天界繼續修行。
但後代之人,再也遇不見光明,再也沒有「法」了,值得憐憫。
大家精進用功,除了自利之外,其他人也受益,佛陀教導讓我們自利,也利他,以不疏忽大意而落實至圓滿,這是佛陀對我們佛教徒的囑咐。
我們是佛陀的子孫,接受了遺產——法的遺產,就必須保護著此遺產,別任意蹂躏直至離散殆盡,如同父母給了我們遺產,就任意揮霍殆盡。我們從佛陀之處獲得遺產,就好好地保護著此遺產。
但需明白,僧人不好等諸如此類,是正常之事,從佛陀時代以來就已存在。他戰勝不了煩惱,但有一天,他也有可能會好起來。
慢慢地累積,並非所有人在今天全都一樣,屬於出水的蓮花,今天我們到達此處,之前我們亦是沉在水裡的蓮花,一樣是龜、魚、龍等的食物。
我們看到惡人,也別恨他,這樣的惡,也許比我們曾經的惡來得少。假設看不起聖者,假設我們也曾經做過,並非不曾,地獄大家也曾經經歷過了,六道我們都不断地輪迴,彼此都值得相互悲憫與同情,而非相互憎恨,他們對高僧大德不好,我們別討厭他們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摘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。
完整開示|音頻
完整開示|視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