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「無我」的三個層次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法談摘錄

我們修行,如果願意接受事實,願意接受實相,欲望就不會生起,欲望生起是因為我們不認識、接受不了事實。

事實就是——我們必然會老、必然會病、必然會死,我們接受不了。

我們想安全、想長壽、想一直(每時每刻)快樂幸福,想不與所愛的人分離,想遇見的全是自己喜歡的事物。

所有生起的欲望與「想要」,讓我們的心苦。因為所有的一切,都不會隨順我們的欲望,它隨順它的因緣。

如果我們接受不了事實,我們就會有「想要」。

早晚課誦中,有一篇非常好,那是省思——我們衰老是必然的事情,要超越衰老,是不可能的;我們有疾病是必然的事情,要超越疾病,是不可能的;我們死亡是必然的事情,要超越死亡,是不可能的;我們必然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,那是避免不了的……其實,那在提醒我們自己。

在早晚課誦時,就會有此篇內容,相等於在提醒我們自己——無論如何我們都會老;無論如何我們都會病;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死;無論如何我們都會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;無論如何我們都會碰到不喜歡的事物。

若心願意接受事實……我們就不斷地去教導它。若能接受事實,我們就可以不苦。

比如:那些無法接受事實的人,在他們尚未生病之前,就已經開始苦了。比如:現在疾病尚未來到我們身上,我們就已經很苦悶了,極為擔心,十分苦悶,一開始就已經苦了。若真的患病,那就更加苦悶了。

因此,需努力不斷地探究事實,持續不斷地教導自己的心,透過佛陀的法來教導——我們衰老是必然的事情,要超越衰老,是不可能的;我們有疾病是必然的事情,要超越疾病,是不可能的;我們死亡是必然的事情,要超越死亡,是不可能的;我們必然會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,這是避免不了的……

我們最愛的是什麼?其實,我們最愛的是自己。所謂「自己」,即是我們的身與心。愛至什麼程度,無論多愛,到了某一天,必然會與身體——這個我們最愛的事物分離。慢慢地去教導心。

誦經之後,可以加入此內容,不斷地去教導,不斷地去教導……這尚使用念頭及思維在作分析,但勝於什麼都不做。

若比此更好,便去培養覺性,開發智慧,持續不斷地觀察及體會自己的身與心——身與心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,需看到事實、看到實相。

比如:觀「無我」有好幾個層次可以觀——粗糙、中等與微細。若較粗糙的層次,我們便去思維、分析——我們老、病、死是正常的,它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,出生至死,會看到一個回合。這是非常粗糙(的層次),但勝於什麼也不做。

中等粗或中等細(的層次),我們就去看自己的生命經過不同的人生的階段,每一個人生階段,都不斷地過去、不斷地過去,古文稱為「年齡階段」,聽了也不懂,那是五世皇的語言。如果要講給大家聽,就是——我們生命的每一個階段,來了便會過去,不在我們的操控範圍之內,我們掌控不了。

我們的童年時代,來了就走;青年時代,來了也過去了;中年時代,來了就過去了;老年時代,也是來了就過去了……這是觀照得稍微細一些,看到它們來了就走,來了就走,生滅、生滅、生滅,一段一段地在生滅,這依然還以念頭及思維作分析。

比如:不斷地提醒自己,對嗎?想讓年幼的時光重來,那是不可能的,過了就過了,時光不可能重來。青年時代,來了就過去,想重新來過,那是不可能的,我們無法操控得了,來到老年的時代……這依然以思維及分析在開發智慧。

至於微細的層次,微細階段的開發智慧,即是毗缽舍那的修行。我們並沒有看——生命有一個階段,就是出生到死亡,或是按照年齡分有很多階段。我們看的是一瞬間,一個剎那、一個剎那。毗缽舍那的修行更為細膩,那已不是思維,而是真正看到每一剎那、每一剎那。

當下這一剎那心生起了,與快樂的感覺生起,或是善法,或是不善法,苦、樂、不苦不樂,巴利文稱之為心所(cetasika),其實就是——與心同步生起的相應之法。

善的心,與善相應之法同步生起,同時生,同時滅;不善的心,也與不善相應之法同步生起,同時生,同時滅。

比如:生氣的心,會與生氣同步生起;生氣的心,會與生氣同時滅去。

我們生命的每一剎那,每一剎那,是由哪些組成的?是由身組成的,是由心組成的,是由與心同步生起的相應之法,念頭、感覺(等)組成的。

生命的每一剎那、每一剎那,是由色法、心與心所組合而成,色法、心、心所同時生起,它們運作,我們則有覺性不斷地緊隨著去知道。

我們的生命,一次僅僅只是一個剎那而已。我們的生命並沒有所想的那麼長,生命是一剎那、一剎那的,當下這一剎那的生命是有快樂的,當下這一剎那的生命是有苦的,快樂的生命臨時存在,就會滅去;痛苦的生命臨時存在,也會滅去;善的生命、不善的生命,也是臨時存在,就會滅去。

當我們修習毗缽舍那時,我們就會如此照見——我們的生命,僅僅只是一個心識剎那而已。

生命在一個心識剎那,若我們有覺性覺知這一點時,生命就不會迷失在過去,不會迷失到未來。

因此,如果我們能真正活在當下,我們就不會嘮嘮叨叨地憶念過去,也不會美夢、擔心未來。有時就美夢喜悅,有時是擔心未來。

我們活在事實的當下,不是過去的記憶,不是未來的思維。

活在事實的當下,那生命是不可能苦的,那是不苦的。

因此,要努力地訓練自己,直至我們能真正活在當下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