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停地去觀察,就會看見——心造作的所有一切,全都臨時地存在,就會消失。什麼現象生,什麼現象就會滅,不停地去看到這一點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重複,直到心願意接受實相——某一現象生起,那現象必然滅去。
最開始看到時,心是不願意(接受)的,有時心甚至感到震驚,看到身生滅、心生滅,心會很震撼,覺得遺憾——死了之後,「我」就不存在了。
誰曾經修行,看到「我」不存在而嚇了一跳?有嗎?請舉手讓隆波看一下。
這樣的修行非常棒,但還不夠,依然非常頑固地愛著「自我」,必須一而再、再而三地重複,不停地去看心工作,直到某一點,心願意接受實相——哦!心不是我,心是可以自行運作的。
所有種類的心,全都生了就滅。快樂的心,生了就滅,痛苦的心,生了就滅,不苦不樂的心,生了就滅,好的心,生了就滅,貪的心、瞋的心、痴的心,生了就滅,散亂的心、萎靡不振的心,生了就滅……
一而再、再而三地重複,每一天頻繁地演練,常常去看,最後(心)就會做出總結。
當心領悟法的時候,它不會總結——貪的心,生了就滅,生氣的心,生了就滅……它不是如此總結的。
心的總結將是:「什麼現象生,什麼現象必然會滅。」那是屬於整體性的領悟。最開始是逐個、逐點地探索,透過「一次探究一種心」來學習,看到它們不停地生滅,但是,在真正領悟生起的時候,領悟的是整體。
因此,佛陀開示,在學法修行的時候,觀身內身,是觀部分的身體,然後就會明白所有的身體;觀部分的感受,就會明白所有的感受;觀部分的心,就會明白所有的心……因此,我們僅僅只是學習一部分,就會明白所有的一切。
譬如市場調研,當我們進行市場調研的時候,比如,我們想了解市場或客戶群對於產品的想法,想知道店裡的點心,哪一個群體買得多,哪一個群體吃得多,因為購買的人也許自己不吃,所以必須了解清楚。假設已經了解小孩的群體吃得最多,那麽產品的主要群體是小孩,還細分是幼兒,還是少年……
在學法的時候,也類似於調研工作。當做市場調研時,並不會逐一詢問世界上的每一個人,而是選擇一部分人來抽樣詢問。如果我們選擇的樣品是正確的,就可以精準地反映整體的概貌,比如,哪一群體比較喜歡食用我們的食品,哪一個群體喜歡購買,但不一定自己吃,只是購買而已。
曾經有某個男式T-恤品牌在市場調研時出現失誤,隆波還記得那個的品牌,因為隆波也曾用過那個品牌的T-恤。以前的品牌非常少,那時賣得特別好,幾乎壟斷整個市場。然而,他們並沒有好好地研究市場,就推出了一則廣告:男主角穿著該品牌的T-恤,帶著妻子去看電影,結果讓其他女性激動得情不自禁……本想表達穿上那品牌T-恤的男人非常自豪,而且會讓女人心動……結果那之後,整個市場銷售量直線下降,因為他們缺乏了解,男性是使用者,而女性是購買者。自此以後,女人們再也不買那品牌了,認為這太危險了。直到現在,它仍然無法像以前那般佔領整個市場,因為決策錯了,沒有好好地調研。
如果我們將調研工作做好,選擇的樣品也是正確的,我們就會知道事實的真相是如何的。
佛陀教導我們修行的方式,其實是讓我們透過樣品來探索。比如,我們看到——呼吸的身體不是「我」,吸氣的身體不是「我」,那麼所有的身體都不是「我」了,因為身體只有——「呼氣的身體」與「吸氣的身體」。
如果我們看到——站的身體不是「我」,走的身體不是「我」,坐的、躺的身體不是「我」,那麼所有的身體都不是「我」了,因為身體一整天只有行住坐臥而已。
這稱之為「抽樣學習」,巴利經典稱之為「身內身」。如果用現代的語言,就是——透過抽取身體的部分樣品來學習,一旦明白部分,就會明白全部。
比如,我們想了解群眾的觀念和想法,我們並不會詢問所有人。如果我們的選擇能力強,選擇的樣品是正確的,得到的結果,就能反映出所有人的情況。
學法修行也是一樣的,學習部分的身體,就會明白所有的身體,學習部分的感受,就會明白所有的感受。如果心中只有苦不斷地生起,我們就去看——心一會兒苦,一會兒不苦,一會兒苦,一會兒不苦,就這麼去看。
如果是觀身或觀受也可以,身一會兒苦,一會兒不苦,心一會兒苦,一會兒不苦,一會兒沒什麼感覺……持續不斷地觀察,只觀察一類內容即可:如果特別苦,我們就去——一會兒苦,一會兒又不苦了。最後就會明白,所有的感受,生了就滅,所有的感受,都不是「我」,無法掌控。
觀心,也無需觀所有種類的心,心得種類分為幾十種,不必逐一去看,因為有些種類的心,我們並不具備。比如,我們並不具備各種各樣的禪那心。
我們只需要去看自己現有的心,經常有的是哪類心?「貪的心」和「無貪的心」,如果貪心特別重,只看這一對就可以了。心貪,「想要」了,然後「想要」消失了,一會兒「想要」,一會兒「不想要」,就只是看這一對,因為心一整天只有這兩類,也就是「有貪」和「無貪」而已。
如果明白——「貪的心」是無常的,「無貪的心」也是無常的,就可以徹悟所有的心都是無常的;「貪的心」無法阻止,控制不了,「無貪的心」也呵護不了,所有的心,全都是無我的……一旦明白這一點,就會明白整體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