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覺性,相等於沒有在修行
00:01~04:00
覺性(sati)極為重要。若沒有覺性,就沒有在修行;若有覺性,就有在修行。
修習奢摩他,必須有覺性,修習毗缽舍那,也必須有覺性。修習毗缽舍那,除了須具備覺性之外,還須加上禪定與智慧。如果我們缺乏覺性,便沒有在修行,已經迷失、已經忘失。
我們是能自我訓練的。首先必須訓練具備覺性,呼氣,覺知自己;吸氣,覺知自己;行住坐臥,去覺知;身體動停,去覺知。
如果沒有覺知,便沒有覺性,我們需持續不斷地覺知自己,每一天都必須訓練。
當我們需讓心寧靜、讓心休息時,或當我們訓練心安住時,那全屬於訓練禪定,都需仰賴於覺性。
隆波看到大部分的修行人,他們修習禪定,卻沒有強調覺性,於是便會讓心一動不動、昏昏沈沈的,有時緊盯、苦悶,一直卡在那種狀態中,還誤認為那會讓自己生起禪定。
如果我們扔掉覺性,便不可能獲得正確的禪定,正念生起,正定才會生起。
然而大部分的修行人,禪坐處在昏昏沈沈,或是苦悶的(狀態),有兩類(狀況):一是昏昏沈沈,一是苦悶。而那些根本不懂事的人,便是不斷地散亂,心不停地溜跑。
我們必須訓練這些(特質),心不會無緣無故生起覺性、禪定與智慧的,這些(特質)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生起。
因此,佛陀教導四念處。四念處起步的階段,是為了獲得覺性;較後的階段,是為了獲得智慧。因此,四念處涵蓋——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修行,而且透過訓練覺性來進行。
我們若想抓住重點,需修行好幾年。在修行的早期,類似處在漆黑一片之處,什麼都看不清,隨後不斷地摸索、不停地摸索。即使摸索的人眾多,但真正能走出一條路的人卻稀少。
如何讓心儲備能量?
12:42~20:08
我們必須訓練在固定形式用功。固體形式的用功,若需讓心寧靜,具有力量,我們就有覺性,修習某一種禪法,比如:觀呼吸或觀心……
如果嫻熟於觀心,亦可作為修奢摩他的修行。比如,我們修習奢摩他時,讓心寧靜、舒服、具有力量……我們觀察——做些什麼之後,心的能量損耗最少?於是我們減少損耗心的能量,如此便能累積能量。因此奢摩他的修行,便更能累積心的力量。
我們觀察——做些什麼之後,心力消耗較多?那我們便沒有在累積力量,甚至比以前損耗得更多。
因此,我們觀察——比如,觀呼吸,觀鼻尖這處,一旦心跑去想了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心跑去想,便會消耗能量,一旦心跑去想之後,生起苦、生起樂,這也損耗能量;生起善與不善,越是不善,耗能越多,不斷地消耗,最後沒有任何剩餘的能量。
我們去觀察,心不喜歡工作,特別地掙扎,心也會沒有力量……
慢慢去觀察、慢慢去觀察自己的心。其實修習禪定並沒有什麼難度,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,當我們的心掙扎、造作、散亂……便會損耗能量,我們及時地意識到。
一旦我們及時地意識到,能量的損耗便會遞減、遞減……如此我們便有剩餘的能量可以累積,心力就會越來越增長。
我們修習毗鉢捨那時,亦會使用能量,開發智慧一段時間之後,心又開始散亂,於是便需返回修習寧靜。
寧靜的心,其實就是——心的工作達至最少的程度。如果心的工作越多,能量就越消耗。
我們需觀察自己的心,在哪一點,當它造作什麼時,會使用到能量,我們需及時地意識到,如此心就會慢慢停緩下來、慢慢停緩下來……持續不斷地停緩下來,最後就會真正停下來了,在該處覺知、覺醒、喜悅。
我們必須慢慢地訓練,這些(成果)不會無緣無故出現的,沒有免費、沒有偶然、沒有幸運,有的全是業與果報。如果播下的種子是正確的,(所結的)果便會是正確的,所作所為也會是正確的。
比如,我們訓練自己的心,讓它寧靜在單一的所緣,不掙扎、造作去做些什麼工作,心便會快樂、寧靜。
慢慢去訓練,直至極為嫻熟,比如,我們想讓心獲得休息,那十分容易,讓心與某個禪修所緣在一起。比如,覺知身體也行,覺知身體,不用思維身體,不用對身體進行任何干預,如果那麼做,心依然在損耗能量。就只是去感覺,如此心就會慢慢地一動不動,心跑了,及時地知道,心便會再次返回與禪修所緣在一起,如此待來待去,心就會寧靜下來。
如果我們有覺性,持續不斷地及時知道心,心同時也會安住。
慢慢去訓練,並不是困難之事,但是必須訓練,沒有免費的。
因此,我們修行時,必須做固定形式練習。我們不可能無緣無故地,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,那僅是混水摸魚,用什麼去培養(覺性)呢?沒有覺性,也沒有禪定,什麼都不具備,那能做些什麼呢?
因此,在固定形式訓練,訓練讓心具有力量,心具有力量之後,心跑了,及時地知道;心跑了,及時地知道,如此心就會安住,既獲得寧靜,又獲得力量,也獲得安住。
心安住之後,我們就準備好進入戰場了。在訓練自己的心時,那稱之為「心學」,若在外面的世間訓練心學,就會極為困難,因為心很容易散亂。當我們在固定形式用功時,其實更容易訓練心學,因為我們沒有其他的工作,於是就不斷地探究自己的心。
心做些什麼,或怎麼做時,耗能最少?我們如此去觀察,心跑了,知道;心跑了,知道,如此心就會自行安住,既會得到寧靜,也會得到安住,於是我們就準備好上戰場了。
我們的心如同一個戰士,已訓練得很好,接下來便能投入到真實的戰場中。
若無緣無故地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,根本沒有訓練心,沒有讓心安住、沒有讓心寧靜、沒有讓心具有力量,事先不去訓練這些(特質),如同讓一個小孩直接當兵,然後送到戰場上平白送死,因為他們根本來不及(反應),敵人往這處來了,怎麼辦?極力地戰鬥,但敵人並沒有形象,他們身在何處也不知曉,即使拿起槍射擊,也找不到敵人的所在之處。
譬如自己的身體很差、素質很差,進入戰場,誰都打不過,究竟戰勝得了誰呢?即使知道敵人就在森林裡,衝進去卻什麼都沒做,自己還迷路了,那可不行。
我們的心亦同,如果力量不足,而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,如同小孩在森林裡迷路,什麼也幫不上忙。
因此,固定形式的用功十分重要。如果我們希望在今生體證道果、涅槃,就必須安排時間訓練,時間到了,就必須修行。無論念誦佛陀或觀呼吸,什麼(方法)都行。
比如,我們念誦「佛陀、佛陀」,然後心散亂,我們看到——誒!心散亂了,心散亂時,它會損耗能量,我們及時地知道,便會減少能量的損耗,隨後慢慢進入到儲存能量的階段,如此心力就會越來越增長。心力增長了,便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。
誰能呵護心,便能擺脫所有的魔王
12:42~20:08
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,並不是指——做什麼都行,然後不斷地混水摸魚,宣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。
若想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,我們必須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。心迷失去看,及時地知道;心迷失去聽,及時地知道;心迷失去聞,及時地知道;心迷失去嚐,及時地知道;心迷失去感知身體方面的接觸,及時地知道;心迷失去想、演繹、造作,及時地知道。
在固定形式用功時,心並沒有跑到眼、耳、鼻、舌,僅剩下身與心。比如打坐,身體會酸痛,心跑到身體上,及時地知道;心跑去想,及時地知道。因此,在固定形式用功時,著重於兩個根門,也就是——身與心。
但在真實的戰場中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時,我們在六個根門戰鬥,敵人會從六個地方跑過來,也就是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,這六個根門。
六個根門接觸所緣,我們選擇不了——心是去看畫面、或是去聽聲音、或是去聞氣味、或是去嚐味道、還是去感知身體方面的接觸……我們是選擇不了的。
在心裡面亦同,心是善或不善,我們也選擇不了、阻止不了、命令不了,它是無我的。
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、在外面的世界時,類似於敵人一會兒從眼根來,一會兒從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一會兒迷失去想……敵人可從各個方向出現,那我們如何鬥得過呢?
那些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的人,他並沒有在六個根門戰鬥,如此戰鬥並不聰明,不可能有戰勝的一天。
僅需守護一個根門,也就是——呵護心。僅需呵護「心」這一個根門,就可以了。
誰能呵護心,便能擺脫所有的魔王。所謂「所有的魔王」,即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那就是「所有的魔王」,它們不斷地掐著我們的脖子,讓我們迷失在世間。
有覺性呵護自己的心,我們在固定形式訓練時,已曾經訓練——心散亂,及時地知道,心在損耗能量,也及時地知道,無論心是如何的,都及時地知道。
我們持續不斷地訓練——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,直至嫻熟。
在日常生活中——當眼睛看到畫面,心滿意或不滿意,及時地知道;耳朵聽到聲音,心滿意或不滿意,及時地知道;鼻子聞到氣味、舌頭嚐到味道、身體接觸、心感知念頭,心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,有覺性及時地知道,就這麼去訓練。
我們僅呵護「心」這一個根門。怎麼可能呵護眼睛呢?眼睛一睜開,就會看到畫面,即使沒有刻意要看,它就看到了,我們呵護不了;呵護耳朵,不讓它聽到聲音,我們也呵護不了;呵護鼻子,不讓它聞到氣味,可以嗎?那就患上冠病,你就會失去味覺及嗅覺,鼻子聞不到氣味,舌頭嚐不到味道,便會損耗兩個根門。
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修行,其實就是——有眼睛就去看,有耳朵就去聽,有鼻子就去聞,有舌頭就去嚐,有身體就去感觸,有心就去想、演繹、造作,讓它們自然地工作,但我們有覺性去呵護自己的心。
因此,眼睛看到畫面,心滿意或不滿意,及時地知道;生起苦、生起樂,心滿意或不滿意,及時地知道;生起貪瞋痴等,及時地知道。
呵護單一的「心」,不必去呵護六個根門,呵護六個根門,並沒有任何人能做得到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