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蘊,就是造作善、造作不善。比如,今天信仰(心)爆棚,本想去寺廟聞法,但只是下雨了而已——(心想)這樣的天氣正適合睡覺,(於是)信仰(心)消失,變成了懶惰,它們都是無常的。
在拿到預定聽法的名額時,特別高興,可是真來寺廟聽法時,如果隆波講個不停,卻又心生厭煩,想要趕緊離開。
「善心」是無常的,它可以變成「不善」。「不善心」也是無常的,有時它也會變成「善心」。例如,我們對某人很生氣,手來不及「剎車」,已經一拳揮了過去,結果打得他嘴巴和鼻孔都是血……弄得自己也驚慌失措,非常可憐他,又心生悲憫了,「不善」竟然又轉成了「善心」,就是這樣變來變去的,從「善」也可以變成「不善」。
如果我們了解自己的心,就會看到心裡充滿了無常、苦與無法掌控的現象。
比如,我們有孩子,總是提心弔膽,擔心他在馬路上亂跑而被撞到,害怕孩子被車撞了以後會很痛。但是孩子偏偏不聽話,偷偷跑去路邊玩兒,於是我們就生氣了,逮個正著時,就會揍他。(這時)孩子並沒有因為被車撞而痛,卻因為被父母揍而痛了。
起先,父母是出於悲心,不想讓孩子承受傷痛、不想讓孩子受苦,但是因為他不聽自己的話,所以瞋心冒了出來,結果,悲心就變成了瞋心。
又或是看到小狗被車撞了,我們心生悲憫,希望幫助它離苦,到最後卻無能為力,它還是死了。我們感到非常傷心,同時暗暗責罵自己:為什麼那麼晚才出手相救?或是,為什麼自己開車這麼不小心,把它給撞了呢?悲心是屬於善心,結果卻變成不善(瞋心),有時對狗生氣,有時對自己生氣,我們的心就是變來變去的。
我們回觀自己的心,正是為了可以及時知道心的變化:一會兒苦、一會兒樂,一會兒好、一會兒壞,一會兒貪、一會兒瞋、一會兒痴,一會兒散亂,一會兒萎靡不振……
當我們的心是「觀者」時,就會看到:苦樂、好壞、貪、瞋、痴、散亂、萎靡不振……並不是心本身,而是被心所覺知和觀察的對象,並且它們全都是即生即滅的。
這樣實踐才可謂是「抓住了修行的關鍵」,因為心成為了「觀者」,即心是安住的。
在實踐的早期階段,只要這樣練習就夠了:只需要看到——在心中生起的所有感覺時,心僅僅是「觀者」;「進入」心中的一切(境界),都是來了即走,無法被掌控;僅僅只需要看見這些就足矣。
(這個階段)還不需要看到「知者也是生滅的」,因為我們還不太具備「知者」,必須培養一段時間,等到禪定的品質好了,「知者」才會凸顯。像大家目前這種上躥下跳的心,不太可能具備「知者」。
大家很容易忽視的地方:比如,隆波是先修習禪定的,心已經有了力量,能夠看到境界來了就走、來了就走,可以(直接)開發智慧,看到它們的無常、苦或無我。
但是大家還不具備禪定,一旦貪心生起,心立即跟著「貪」跑了,想要看到「貪」的生滅是不可能的。「瞋」一生起,心又跟著「瞋」跑,看不到「瞋」的生滅,因為已經氣得忘乎所以,徹底喪失了覺性。所以說,心必須先成為「觀者」。
這正是真正的分水嶺——用以衡量我們「是否會修行了」。
觀身,必須要有作為「知者」的心;觀受——無論是身受或心受,也必須要有作為「觀者」的心;觀察心中的想蘊和行蘊時,同樣需要「知者的心」,這樣才能讓蘊從心分離出來,而心是知者。
當我們持續這樣訓練時,便會看到所有被觀察的對象,全部都是生了即滅。
禪窗聲明:
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,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。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,完全歸責於我們,歡迎大家不吝指正。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
微視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