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近行定」也不是容易達到的事,比如,我們修習遍相禪修所緣,觀呼吸,或緊盯地、水、火、風,然後就會生起遍相,我們一定要可以擴大、縮小遍相,這才能稱之為「獲得近行定」。但是,大家做不到,只是如此,就已經做不到了,更別想到入什麼安止定了。
因此,我們就如窮人一般,不用奢望從一百億、十億開始投資,這樣一開始就會破產了。現在大家依然很貧窮,就從小生意開始做起,擺地攤,一分、一分地開始累積,有一天,我們也可以發財的,我們是透過戒、定、慧發財。
因此,我們修行,心跑了,知道;心跑了,知道;跑去想,知道;跑去緊盯禪修所緣,也知道,這是最核心的兩項,尤其是「跑去想」。最後,心就會安住,成為「知者、覺醒者、喜悅者」。
一旦心安住了,就去開發智慧。開發智慧——透過「身」也可以,透過「心」也可以,透過「受」也可以,透過「法」也可以。
有些人提出這樣的理論——想要證得初果,必須觀身;想要證得二果,必須觀受;想要證得三果,必須觀心;想要證得阿羅漢,必須觀法。這聽起來似乎很好,但與佛陀的教導並不一致。
有些人聲稱——觀身可以抵達三果,接下來,再觀心而證得阿羅漢,這是透過他個人經驗在做分享的。但是,他的經驗正確嗎?從他的角度而言,是正確的,但是,經典教導——四念處就像一座城市的四座城門,無論從哪一扇門進入,都能入城。
修習身念處,可以抵達涅槃,修習受念處,可以抵達涅槃,修習心念處,可以抵達涅槃,修習法念處,可以抵達涅槃,從任何一個方向(進入),都可以(抵達)。
真實例子也存在——阿難尊者修習「身念處」而抵達終點;舍利弗尊者修習「受念處」而抵達終點;阿那律尊者修習「心念處」而抵達終點;我們的佛陀修習「法念處」而抵達終點。因此,有實例為證,這是可以做得到的。
修習身念處,我們做不到,「受念處」比「身念處」更難,那我們就來觀心。
看到沒?它們是一對的。對於那些欲貪型的人,心欲望特別強、貪心特別重的人,他們先去修習禪定,然後再來觀身或觀受,這是兩個(一對)。
身念處很容易修習;受念處適合根器很利的人;心念處適合觀念型,但根器還不利的人,就像大家這一類型的;法念處適合觀念型,但根器很利的人。
這當中,就會有剛好適合自己的(修習方法),但這並不是絕對的,有些人例外。如果修習了,能夠進步,修習哪一個(方法)能進步,就修習那一個(方法)。經典僅僅只是(參考),有些人(的狀況)會在經典之外,這樣的情況也存在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