僅是心的誘餌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所有的禪修所緣,僅僅只是心的一個誘餌,我們先引誘心,讓它到此處,(比如)與念誦的佛陀在一起。心缺乏覺性,就會跑到其他地方去。

譬如釣魚,見過嗎?我們將魚鈎放入水中,魚鈎就好比是禪修所緣,魚來到魚鈎處(禪修所緣),我們知道,魚離開了魚鈎,跑到其他地方去,我們也知道。

我們看的是什麼?我們看的是魚。在釣魚的時候,我們會看魚鈎?還是看魚?如果魚還未來,我們就搖晃魚鈎,看著魚鈎,但若魚來了,就不用關注魚鈎了,事實上,我們關注的是魚。

我們修習禪法,是為了要得到——知者、覺醒者、喜悅者的心。而不是為了修習而修習,不是為了成為觀呼吸或念誦「佛陀」的專家,那僅僅只是一個誘餌,用來知道當下這一刻,心與「佛陀」在一起、與呼吸在一起。

如果缺乏覺性,心跑到他處,我們及時地知道「心跑到他處了」,一旦及時地知道這一點,「迷失的心」就會滅去,「覺知的心」就會生起。

「覺知的心」並不在此處,它並沒有與禪修所緣在一起,它是「知者」。

若問:「它(覺知的心)在何處?」不知道。它無形無相,無需安身之處。它沒有實體,與身體不同。身體由元素構成,必須有安身之處。

知道身體住於何處嗎?它安身於何處,知道嗎?身體住於空間裡,住於「空」,住於「空元素」。「空元素」不是「空氣」,「空元素」指的是「空間」,換而言之,身體住於空間,住於「空」。

而心呢?心住於何處?心住於「覺知」,覺知在何處,心就在該處。

很好玩!越學法修行,越好玩。

隆波尚未遇見隆布敦長老之前,隆波修行,每一天都修行,想取得道果涅槃。一旦見到隆布敦長老,長老教導隆波去觀自己的心,隆波忘了道果涅槃,已經忘了所有的一切,關注的就是「心」。

心真的很神奇、殊勝,慢慢地去學習,慢慢地去了解。

最開始,心會成為「我」,最後,心自己讚歎,特別地興奮,讚歎「誒!心不是我」。能夠看到這種程度,它會自己照見。

大家按照隆波教導的方法去觀,看到身體坐著,心是知者,身體不是我,看到苦樂的感覺,生起在身、在心,苦樂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,不是我。看到善、不善生起,看到貪、瞋、痴生起,生起的貪、瞋、痴,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,不是我。貪不是我、瞋不是我、痴不是我,僅僅只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,不是我。

接下來,隆波看到心本身也是不停地在變化——「知者的心」也是無常的,一會兒變成「迷失的心」,「迷失的心」也是無常的,一會兒變成「緊盯的心」,「緊盯的心」也是無常的,一會兒又會變成「迷失的心」,一會兒變成「知者的心」。

迷失的時候,會迷失好幾種方式——迷失去看、迷失去聽、迷失去聞、迷失去嚐、迷失去感知身體方面的接觸,迷失在心裡面去想,迷失去緊盯禪修所緣,這些全都是迷失。

但是及時地知道「心迷失」的瞬間,「知者的心」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。別去呵護「知者的心」,透過多多地有覺性,去及時地知道「心迷失了」,就獲得「知者的心」。

每一次知道心的迷失,「知者的心」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,因為心知道「迷失的心」時,覺性會消滅不善法。不善的心不可能與覺性同步生起,覺性生起的瞬間,「迷失的心」就會滅去,就會變成「知者的心」。

「知者的心」與「迷失的心」,它們如硬幣的兩面,如硬幣的正面及反面——不是正面,就是反面,不可能剛好是在中間的,久久地才會有一次。不是正面,就是反面,也就是——不是「知者的心」,就是「迷失的心」,就只是如此而已。

如果是作為「知者的心」,只是臨時的存在,別去呵護它,它就會滅給我們看。

接下來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「知者的心」本身也不是我,它是生生滅滅的事物,總而言之,沒有一個「我」存在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