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層次的「空」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法談摘錄

有苦,是因為有「我」

08:18~11:55

事實上,修行並不是困難的事,我們不斷地覺知自己,然後去看——身體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;感覺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;善與不善……全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。

心本身也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。心一會兒覺知自己,心一會兒迷失,不斷地遷流變化……心一會兒覺知自己,心一會兒跑去想;心一會兒覺知自己,心一會兒跑去看;一會兒迷失去看,一會兒迷失去聽,一會兒迷失去想……

我們需不断地覺知自己,一旦常常地覺知自己,最終就會看到——心本身也不是「我」。

何時我們修行,直至看到——心本身不是「我」,我們就會明白法。

僅是看到——身體不是「我」,這很容易看見,即使沒有修行的人,也能感覺得到。

比如,一般人活了一段時間,生病或接近死亡,他就會看到——身體是掌控不了的對象,因此,身體不是「我」,這很容易看。

然而,真正讓我們能見法的,其實是「心」本身。何時我們看到——心不是「我」,世間就再也沒有任何事物,可稱之為「我」了,因為就是這個心,乃是生命、世間、宇宙的核心。

我們始終以「心」作自己的核心,至於其他的,全是外在的事物。比如,身體是外在的事物,不是心;房子是外在的事物,(不是心);世間全都是外在的,不是心……只要心不是「我」,其他的事物都沒有了「我」。

因此,修行需努力地直接契入心,持續不斷地觀察心,以安住、覺知自己的心去觀察,不迷失,不走神。

大部分的迷失,都是迷失在念頭的世界裡,一旦我們不斷地覺知,在心跑去想的那一剎那,若立即捕捉到,心就會醒過來,心就會成為知者、覺醒者。

一旦心醒過來之後,無論覺性覺知什麼,就會看到該處沒有「我」。

每一天,如果心返觀,作為知者、觀者的心,就會看到——心本身也不是「我」。

一旦看到心不是「我」,便會不斷地徹見——所有的一切,無論身或心,所有外在的人事物,全都不是「我」,於是「自我」便立即消失。

如果「我」不存在,苦就再也沒有地方駐住。我們現在有苦,是因為有「我」。

當身體生病時,我們就誤以為是「我」生病了;當失戀時,別人拋棄了自己,我們就會誤以為——「我」失戀了,「我」苦了……全都源自於迷失在念頭裡。

若我們的心僅是知者、觀者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世間只是一場夢,一場空。我們就會有次第地看到世間是「空」。

不同層次的「空」

11:55~19:48

「空」有很多種類,在中國,與空相關的法很多,尤其是禪宗的教導,比如,惠能大師或黃檗禪師等,講到非常多的「空」。然而,「空」有好幾個層次。

第一層次的「空」,是以禪定而「空」。比如,當心散亂時,我們就會感覺——「我」真的存在。一旦我們修習寧靜,比如,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若心寧靜下來,就會「空」。

空於什麼?空於中等的煩惱,空於五蓋。因此奢摩他(止禪)的修行,能讓心抵達第一層次的「空」,也就是空於「五蓋」,空於對愛的纏縛,空於散亂掉舉、空於疑惑、空無昏沈……若這些現象消失,就是擺脫了五蓋,沒有粗重的煩惱習氣。「空」於五種粗重的煩惱,這是以禪定的力量而「空」。

尚有更高一階的「空」,即是以毗缽舍那(觀禪)而空。毗缽舍那即是——洞見身的實相、心的實相。

怎麼個「空」法?比如,我們不斷地覺知自己,看到——身體不是「我」,那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;苦樂的感覺,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;所有的好壞(造作),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;心本身也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。

心時苦時樂,時好時壞,無法掌控,無法操縱,不斷地變化。

持續不斷地變化,這稱之為「無常」;無法操控,這稱之為「無我」。

我們看到身心的無常、苦、無我,心便會契入寧靜,它是另一種形式的寧靜,而非禪定的寧靜。禪定的寧靜,源於心與單一的所緣黏合在一起,寧靜而沒有五蓋的擾亂。

然而,開發智慧呢?修習毗缽舍那,觀身、觀心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身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,苦樂的感覺,也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;好的造作、不好的造作,比如貪、瞋、痴,同樣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。

一旦看到所有一切,全是無常、苦、無我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所有一切全是平等的。

快樂或痛苦是平等的,它們的平等,體現於——快樂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,痛苦也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,因此它們是一樣的。

一旦我們如此照見,心就不再動蕩起伏。當心有快樂時,心就不會膨脹,不會迷失,誤以為「我很好,我很棒」;當心有苦時,心也不會萎縮,不會悲傷。

心保持中立,無論發生什麼,心都契入中立。當契入中立時,那是「空」,那是另一種形式的「空」,那是因毗缽舍那而空,因開發智慧而空。

因此,空有多個層次,因奢摩他而空,因毗缽舍那而空,但「空」的法味不同。

源於奢摩他而「空」,心是寧靜的,沒有煩惱的侵擾。當我們修習禪定時,心十分寧靜,一旦我們從禪定退出,煩惱又會捲土重來。

但若我們透過開發智慧而「空」,有時心能獨立凸顯,寧靜、舒服,可以「空」很久,但不會超過七天,就會再次退失。

因此,「空」有多個層次。大家觀身、觀心,持續不斷地觀照,最後就會看到——無論身是苦或樂,無論心是苦或樂,好或壞,全都不在我們掌控的範圍內,我們無法控制它們,於是心便會慢慢保持中立,保持中立的心就會「空」,那是以智慧而「空」。

那之後尚有更高層次的「空」,即是以聖道而空、以聖果而空、以涅槃而空。

惠能大師、黃檗禪師等所論及的「空」,乃是直接契入涅槃的「空」。事實上,大家尚未看見,無論怎麼思維,都想不到,我們必須有次第地訓練自己。

首先,心散亂,我們就修習寧靜。我們的心便會空於五蓋,空於導致散亂的煩惱,心便可以寧靜、舒服、空。這是第一層次的「空」。

隨後,我們來開發智慧,看到身的實相,無論身是苦或樂,心能保持中立而「空」,心不動蕩起伏。

或是我們看到——所有的感覺與念頭遷流變化,時而苦、時而樂,時而不苦不樂,心有苦、樂、不苦不樂不斷地盤旋變化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樂是暫時的,苦是暫時的,不苦不樂也是暫時的。因此,無論是苦或樂,好或壞,甚至貪瞋痴……即使生氣,也沒有任何人可以一直生氣,生氣也只是暫時的。

比如,我們對厭惡某人,每次想到此人,我們就會生氣、不滿;如果我們喜歡某人,一旦想到喜歡的人,我們便會覺得快樂,心就會滿意、想入非非,有貪欲生起……就是這些現象,無論苦或樂,好或壞,它們全是轉眼即逝的。

我們儘可能學會更多地看到如此的實相,這稱之為「修習毗缽舍那」,最後,我們的心就能對所有現象保持中立——快樂生起,心不會膨脹;痛苦生起,心不會萎縮、鬱悶;「好」的狀態生起了,比如今天修行,覺性頻繁生起,我們的心也保持中立,不會迷失,不會認為——今天覺性很好,明天一定還會更好,不會持續「好」的,因為它們是無常的。

因此,心「好」的時候,我們修行直至極為嫻熟,就會看到——那僅僅只是一種感覺而已,所有好的感覺很快就會過去,當不好的感覺生起時,也會看到——不好的感覺只是臨時的存在,一會兒就過去了。所有一切全都是來了就走,來了就走,來了就走……

一旦如此照見,接下來無論是苦、是樂、是好、是壞……這些現象經過我們的心時,心便會波瀾不驚,心就會保持中立,自身就會有快樂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