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命令讓心無欲,無欲,其實就是欲望的止息,那是命令不了的。
但是,欲望生起之後,別輕易地投降,別輕易地服輸,直接面對面地去知道它。
直接面對面地知道,它是受不了的,無論煩惱雜染多麼厲害,它們都忍受不了我們的覺性與智慧。不停地緊隨著去觀察與體會。
早期,也許偶爾會服輸,但是,我們精勤地訓練,雜染生起了,我們不停地去觀察和體會,慢慢地就會變成勢均力敵,一會兒你贏,一會兒我輸,最後我們一定會戰勝。
如果堅持戰鬥,就會戰勝,如果願意投降,就會永遠地投降,不過如此而已。
比如隆波,並不是多麼棒的人,但是,隆波是一位很忍耐的人,隆波修行了之後,看到心被某一個東西包裹著,然後心日日夜夜不停地掙扎,有的都是苦啊!它被某一個外殼包裹著,它不自由。
有一種感覺,覺得:「誒!自己出生在監獄裡,一出生,就在監獄裡。」我們的父母,也是被關在監獄裡,真正讓我們投生在監獄裡的,是自己的業報。
一旦出生之後,心被漏煩惱包裹著,一旦看到這點,心就受不了——憑什麼讓自己永遠被關在監獄裡!何時還無法摧毀這座監獄,就不會放棄修行,心是這麼想的。
因此,隆波並沒有多麼厲害,隆波是忍耐、忍辱的,看到之後,接受不了,為什麼讓自己生生世世都被關在這座監獄裡?如果今生摧毀不了這座監獄,下一世,無論如何也必定要摧毀這座監獄。
修行之後,誰曾經看到心被包裹著、被囚禁著?那時候並不明白,究竟什麼東西把心囚禁起來了?心的監獄,其實即是漏煩惱,漏煩惱包裹著心。
在三藏經典所用的詞是——心解脫,源於不執著,而從漏煩惱中鬆脫出來。
如果證悟解脫之後,從何處鬆脫出來?從漏煩惱中鬆脫出來。
鬆脫出來的原因為何?因為不執著而解脫。
不執著於什麼?不執著於五蘊,不執著於名色,不執著於身心。
一旦不執著這些,尤其不執著於心,一旦不執著心,心就會解脫。
苦的終點,就在於能夠放下心,這一點,從語言上,很容易說,但是,在真正實修這一部分,必須用生命去交換。如果是三天打魚,兩天曬網,心是不會放下的。
觀察到了嗎?我們覺得,心是時苦時樂的,於是就會掙扎著去尋找快樂,掙扎著去逃避痛苦,就會有欲望生起,有欲望,就會有掙扎。
我們沒有看到實相——心本身就是苦。如果我們真正徹見「心本身就是苦」,掙扎著想讓心快樂的欲望,再也不會生起;掙扎著想讓心逃避痛苦的欲望,也不會生起。
欲望不生起,掙扎不生起,苦也不會生起。若想看到這點,這是非常困難的,必需用生命去交換。
但是,大家作為居士,(目標)僅僅只是證悟初果、二果之類的,還不必來到隆波所說的這般程度。隆波所說的這般程度,高僧大德就是如此教導的,涅槃就在死亡邊上,若不畏懼死亡,才得以遇見。
要慢慢地去訓練,每一天學習,每一天訓練,不停地去觀察自己的心,心生起了什麼欲望,及時地知道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