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用爛泥巴,種朵金蓮花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如果我們的貪心重,我們就利用自己的貪心來修行,類似於我們有垃圾,便將垃圾回收利用。

煩惱雜染如同垃圾,如能善加使利用,便可以發揮它的價值,我們就藉著煩惱雜染來修習毗缽舍那。

貪心重的人可以慢慢去體會:心時而貪、時而不貪、時而貪、時而不貪……

持續如此觀察,就會照見——貪心,是無常的,無貪的心,也是無常的,心貪時,即時命令它不准貪,它也不會理睬我們。無貪時,我們很喜歡,希望它能待久一些,可是它也不會駐留,待了一會兒又再貪了,這稱之為「無我」。

因此,觀心、觀心,便會照見「無常」或「無我」,這取決於每個人自身(的秉性),那並不是「我」刻意照見的,而是想蘊界定之後,心會自然照見,大家慢慢去訓練吧!

如果瞋心特別重,比如,隆波身為居士時,瞋心就很重,總是生氣,倒不是「天下人都欠自己」那般,而是心情煩躁。僅僅只是天氣熱,空氣不流動,就開始心煩,或是氣候寒冷,涼風吹來,也覺得不爽,或是待在房間,光線舒適,一到戶外強光刺眼,就開始煩躁了,屬於瞋心重或鬱悶型的人。

隆波的修行很簡單——心煩躁了,知道;心煩躁了,知道,持續地用功。

如果心一煩躁時就知道,便不可能發展成怒火沖天,若未及時地知道,就會成長為「抹和」(moha),也就是粗重的瞋心……

泰國人用詞錯誤,稱(瞋心)為「抹和」,其實「抹和」不是生氣,(巴利文moha)是有「痴」,這屬於用詞錯誤,我們把生氣成為「抹和」(痴)。「今天『抹和』了」,這是不正確的,但因為大家都這麼說,便以訛傳訛。

我們修行時,就別再沿用這種定義了,心生氣,並不是心「抹和」。心生氣,是心中有瞋,當我們持續地覺知,就會照見——有瞋的心,是無常的,無瞋的心,也是無常的,有瞋的心,是無我的,即使發誓不再生氣,也還是會生氣,無瞋的心是無我的——此刻舒服,可是一接觸新境界,瞋心又冒出來了……

我們就如此不斷地觀察和體會,貪心重的人,便以貪心來修行,瞋心重的人,便以瞋心來修行,類似於我們將垃圾回收利用。反正我們已有煩惱雜染,與其放任它來毒害我們,還不如變廢為寶不如將它作為修行的助緣、禪修的所緣。

持續不斷地訓練下去,或許有可能親證道果呢!並不必須先入深定,只需有剎那定就足矣!只不過剎那定也是需要訓練的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