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必須要對自己真誠,因此,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的,就知道它是那個樣子的。老老實實地覺知,覺知到它了之後,不隨順它,也不去對抗它。
但應該去隨順的,我們就去隨順,應該去對抗的,有嗎?有!比如,我們的心想聽法,但沒什麼感覺,不去做,不去報名,保持如如不動,這是愚蠢。
前面所講到的,是針對煩惱習氣——「不要隨順,也不要迎合。」至於善法,必須要去隨順。
如果善法消失、退失了,我們必須要戰鬥,而不是放任讓我們的善法消失了——「善法消失了,沒關係的,如如不動;心散亂,也沒關係的,如如不動;智慧不生起,也沒關係的,如如不動。」這樣永遠也無法跳脫出來。
「不隨順,不去對抗」,這是針對煩惱而言,心有貪,知道「心有貪」,心無貪,知道「心無貪」。
若心是善的,佛陀教導說,善法必須要去提升,而不是去放任不管它。善法必須要提升,因為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。
如果不想修行了,只是保持中捨,然後去睡覺,並不如法!懶惰修行了,就必須對抗,必須起身去用功修行,這完全是兩碼事。
因此,要懂得如何區分,有些情況,只是隨順它不行,對抗它也不可以。有些情況,必須去隨順它,如果是善法,必須隨順它。而且還要努力地去呵護那些已經有的善法,別讓它退失了,那稱之為「正精進」。
正精進就是——精進地讓已生起的煩惱滅去,精進地讓未生起的不善勿生,精進地讓未生起的善法生起,精進地讓已生起的善法增上。
佛教可不是什麼都無所謂的,可不是「什麼都沒關係,什麼都行!」。嘴巴掛著「這也不執著,那也不執著」的口頭禪,那不是佛教。「什麼都不執著,什麼都不做」,那不是佛教。
佛教是要有所作為的,要「不作惡」,要「行善」,必須要有所作為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