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世間,但不迷失在世間
31:03~38:13
好好地訓練自己,別僅是一味地迷失在世間。
現在的世間極為惡毒,因為自私的人太多了。自私的人很聰明,他們具有力量,擁有世間的聰明,而且具有權勢,於是便能控制及操控(局勢),四處傳播不好之事。
我們活在世間,必須理解它,世間就是如此的,別對它生氣。那些所作所為不合適、不正確的人,未來必然會接受相應的果報,我們別去怨恨他們,也不必相信他們。但必須相信因果,而不是盲從多數人而相信。
比如,有些人寫了一些內容,在臉書上傳播,人們不斷地轉發分享,於是我們便相信了:「你看了嗎?哎呀!已分享了一萬次,說明這是事實。」這即是愚蠢了。
因此,我們不盲從多數,我們相信因果。必須有憑有據,有因有果,而不是因他人這麼說而相信,或是因大多數人相信而相信。
我們不是牛,不是水牛,不是黃牛……比如:水牛、黃牛,它們的領頭只有一隻,其他牛隻全跟著它走。我們不是牛,因此必須有因有果。
活著的時候,必須有因有果,我們必須知道——何謂有因有果?什麼是正確的?哪些適合於自己?哪些是有利益的?何謂對?何謂錯?
我們僅需知道,但不必生氣,與我們不同的人,不必對他生氣,如果我們生氣……假設我們怨恨某位政治家,無論他說些什麼,我們都恨他,即使他說得正確,我們也恨他。由於我們恨他,在他說之前,我們已先入為主。
我們喜歡此、不喜歡彼……對於修行人而言,業報立即現前。
比如,在我們怨恨某人的瞬間,心已是不善了,我們的念頭已壞,所說的言語已壞,所作所為也壞了,比如,責罵這個、責罵那個,責罵此人、責罵彼人……
那時,「對」與「錯」,對我們而言已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——自己的心有煩惱習氣。
如果我們的心有煩惱習氣,心就無法與「法」相匹配。因此,必須及時地知道它,別迷失在世間。
理解世間,但不迷失在世間,了解他人為何作此想。
比如,一些人努力地說服他人不去接種疫苗,我們必須明白,為何他這麼做?我們知道因與果,若自己覺得應該接種疫苗,便去接種,不應該接種,就不去接種,取決於因與果,而非盲從於他人。
佛教徒不迷信,也不能相信多數人,必須有因有果。最好的程度,即是——呵護自己的心。
事實上,心難以呵護,佛陀開示:誰能呵護心,便能擺脫所有的魔王。
緊隨著呵護心……呵護心的工具為何?「覺性」是呵護心的工具,覺性的作用是「呵護」,所謂「呵護」,即是保護,保護自己的心。
比如,當我們閱讀新聞,必須有覺性呵護自己的心。閱讀這則新聞,心喜歡;閱讀那則新聞,心不喜歡;閱讀這則新聞,心有恐懼……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,心有貪、喜歡、不喜歡……
如果對方是自己喜歡的人,無論他說些什麼,我們都會相信,若心喜歡,要知道「心喜歡」。我們聽了自己喜歡的人說話,心往往就會有偏袒。由於我們喜歡此人,因此無論他說些什麼,我們都會相信。
若我們對他懷恨,我們不喜歡對方,即使知道他所陳述的是事實,比如「1+1=2」,我們也會稱那不正確,「1+1」不是「2」,「0.9+1.1」才是「2」,總要挑出毛病。
我們及時地知道「心有瞋」,瞋心摻雜進來了,有偏見了,因瞋心而有偏見。
有時基於恐懼而有偏見,有時基於迷痴而有偏見,源於貪、瞋、痴及恐懼而有偏見,就是這四項,屬於四種偏見。
有時基於害怕,就會有偏見,比如,內心的恐懼超越於因與果,對所有事物都感到害怕。
因此,我們必須有覺性去保護自己的心。現在這個時代,國家處於危機狀態,而非平常狀態,這屬於全世界的危機。
我們需有覺性呵護自己的心,不斷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,什麼煩惱習氣生起,及時地知道;什麼煩惱習氣生起,及時地知道。現在(這麼做)極為重要,否則全國人就會一起掉入地獄深淵,因為大家的心十分痛苦。
因此,努力地有覺性,持續不斷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,貪了,要知道;生氣了,要知道;迷失了,要知道,如此,心便能契入寧靜與快樂。
一旦心真正寧靜與快樂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世間就是如此的,世間一直處在動蕩不安,世間從未平靜過。
活在世間,不粘著於世間
40:34~42:01
作為佛教徒,最重要的工作是——提升自己。
至於活在世間,則以清楚地了解它的方式,而活在世間,別(讓世間)成為誘餌。活在世間、理解世間,但不粘著於世間。
我們越訓練,心就會越吉祥,越趨入寧靜與祥和,而且我們會越恭敬,對於佛陀的「法」,愈發堅定去信仰,因為發現佛陀的「法」真的很好,我們修習之後,我們真的可以看到結果——苦減少了,苦縮短了,那稱之為——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智者才能自知。
我們必須如此不斷地訓練下去,好好地呵護自己的心,若能很好地呵護自己的心,當我們遇見高僧大德時,他所講說的法,就會十分細膩。
有時,我們很長時間沒有遇見高僧大德,幾個月,或是幾年,當我們修行的時候,我們的心寧靜、安住,有不斷地在覺知自己,有覺性不斷地呵護自己的心。若修行卡在何處,法也能傳入自己的心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