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修習止禪,無法證悟道果?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法談摘錄

為何修習止禪,無法證悟道果?

00:01~09:00

(隆波)今早看到好幾位居士,他們不斷地再次來到寺廟,但修行的問題依然很多,心不正確,禪定也不正確。

有一類人,心沒有禪定、沒有力量,大部分都是如此的(狀態);另一類人,就是緊盯、緊盯。其實就是這兩項錯誤,讓心無法契入中道。

散亂、走神和緊盯……散亂便會忘了身、忘了心;而緊盯身、緊盯心,身是一動不動的,心也是一動不動的,往哪處看都是一動不動的,那就看不見三法印。

然而,在「散亂」與「緊盯」之間,緊盯會更好一些。若散亂,心必定是不善的,而緊盯,(心)尚在極力地想保持覺性。然而,尚未有「好的禪定」,於是就會努力地緊盯、緊盯……十分苦悶,過於「緊」了。

「緊」勝於「鬆」,因為「鬆」會去往惡道,「緊」可去往善道。但這兩條路都無法抵達涅槃。

若想抵達涅槃,既不能太鬆,也不能太緊。這是悉達多太子曾經學習的教材。當他作為太子時,享受快樂,心不斷地迷失在世間,根本沒有任何利益。由於他的福報、波羅蜜極多,他洞悉那根本沒有意義,因此離開皇宮而出家。

出家早期亦會打坐,打壓心,讓心一動不動,讓心寧靜,此類禪定依然在「緊」的範疇,因為「想要好」的欲望在驅動修行。

隨後,他不斷地用功,發現那也沒什麼意義,於是採取折磨身體(的方式),那是身方面的「緊」,最初是心方面的「緊」。

由於他累積極多的智慧,福報、波羅蜜也已具備,因此他看見那依然不是出路。那僅是不斷地迎合煩惱習氣,讓心粘著於世間,如此不可能解脫。他身為太子時,他便已知曉(此理)。

打壓心,或透過禪定、透過折磨身體來打壓身,那屬於「修苦行」,同樣也不是離苦的路。

最後,他想起自然的禪定。幼小時,在農耕儀式時,侍者讓他坐到樹底下,侍者們則前往觀禮淨飯王的農耕儀式。太子一人獨處,便觀呼吸,帶著覺知呼吸,具有覺性,心安住、獨立凸顯,他憶起這類的禪定。

隆波尚未遇見隆布敦長老之前,閱讀至此便發懵,悉達多太子在年幼時,進入初禪,那(方法)是正確的,而跟隨隱士學習達至七定、八定,卻發現那(方法)不正確,但進入七定、八定,則必然需經過初禪,為何說那不正確呢?那時並不明白,其實禪定有好幾類。

緊盯、聚焦的禪定,追求於寧靜與快樂,這是一類禪定。訓練之後,心安住,那是另一類禪定,完全是(不同的)兩類禪定。

而不是說——持續不斷地打坐、修習禪定,最終便會體證道果、涅槃。如果打坐之後,便能體證道果涅槃,那則無需佛陀出世,因為那些隱士,在(佛陀出世)之前便已能入定。

但佛陀的此類禪定,他人並不認識、不了解,他們僅僅認識——「緊盯所緣」的禪定,「專注所緣」的禪定,專注、緊盯某一種所緣,心寧靜於單一的所緣,他們僅僅認識這一類禪定,而「心安住,成為感知所緣」的禪定,他們並不認識。

緊盯、專注所緣的禪定,心是一,所緣是一。心是一,心不會溜到他處,所緣是一,僅感知單一的所緣。

而佛陀的禪定呢?心是一,所緣可以是十萬、百萬個。心安住,成為知者、觀者,看到所緣不斷地運動變化,這即是此類禪定不同之處。

何時心是一,所緣是一,(心與所緣)粘合在一起,心就只是寧靜,如此不可能體證道果。

而且從寧靜退出些許時,從安止定退至近行定時,或會生起一些禪相,隨後便會徹底地迷失——迷失去看此、看彼,知道過去、未來,知道某人死後投生何處,具有他心通、天耳通,連鬼說話都能聽見,具有天眼通,看得見別人看不見的事物……

此類禪定,即是從安止定退出至這狀態中,習慣於感知外在的事物,那不是出路,僅是迷失在所緣裡,屬於「迷失在所緣」的禪定。

至於佛陀的禪定,即不迷失在所緣裡,(心)安住且超越所緣,如同從高處或高樓俯視,看著車子在路上穿梭奔馳,自己並沒有跳到路上。車子並非僅是一輛,一會兒這輛車子來了,一會兒那輛車子來了,不斷地變化……

(修習)佛陀的禪定,便會看到所緣的運動變化,而並非寧靜於某一個所緣。

若我們區分不了,便無法理解——為何修習禪定無法證悟道果。而(修習)佛陀的禪定,可以證悟道果。我們需慢慢地訓練,慢慢地觀察。

不迷失在所緣的禪定

09:00~13:44

如果我們以所緣作為(禪修的)重點,我們便會獲得寧靜型的禪定;如果我們以「心」作為重點,我們就會獲得安住型的禪定。

比如,我們觀呼氣、吸氣……隆波從小就開始用功及訓練,一旦心與呼吸粘合在一起,呼吸停下來,生起光明,心就會與光明粘合在一起。隨後心便會散亂,溜去感知外面的此或彼,根本沒有任何意義,如此的禪定,沒有任何好處。

於是隆波便增加覺性(sati),及時地知道——心要跑去找光明了,心要跑去找呼吸了……當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——心要跑到所緣上時,心便會抽身出來成為知者,於是就會生起另一類禪定。

「緊盯所緣」的禪定,可以修習——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、五定、六定、七定、八定,但心抽身出來成為知者、觀者,亦能修習禪定,也能獲得四禪八定。然而心的品質不同,一是消遣、迷失在所緣裡,一是寧靜,但不迷失在所緣裡。

這部分應該學一學,這門學科稱之為「心學」,若學習就能獲得正確的禪定。

如果我們不學習自己的心、不探究自己的心,我們便會獲得「浸泡在所緣」的禪定。若問:「那好嗎?」那也好,那可以獲得禪定,有時可獲得各種神通,會超越許多人類。雖然具有很多智慧,但那並不是用於離苦的智慧。

若心安住,則是——觀色法、名法工作,看到它們不斷地運動變化,心安住成為觀者,心並沒有進去干預,也沒有浸泡在心感知的所緣裡。

心安住,感知所緣與境界(sabhāva),並沒有跳進去干預境界,對所有的境界,擺脫了滿意與不滿意,心契入到中道。

我們可以獲得好的成果,便是因為——心能安住,保持中立,能感知所有境界的生、住、滅。一旦它滅去了,又會有新的境界生起,又再看到那個境界生、住、滅。繼續去觀,不斷地觀下去,百次、千次、萬次、十萬次……不斷地看下去,七天、七月、七年……持續不斷地觀下去,就會看到——所有的境界,生了就滅。

比如,快樂,生了就滅;痛苦,生了就滅;不苦不樂、捨受,生了就滅;貪心,生了就滅,不貪,生了就滅,生氣、迷失,不生氣、不迷失,生了就滅……便會看到——所有的境界,全都生了就滅。

看到法喜生起,也會滅去,看到禪定的樂、寧靜生起,也會滅去,看到心的中捨(upekkhā)生起,也會滅去,看到生起的一切,全都會滅去。

當我們訓練時,就會看到——此生了就滅,彼生了就滅……一而再,再而三地重複,隨著時間的推移……取決於自己的福報、波羅蜜。如果福報波羅蜜特別多,便會在七天內領悟(法)。

不必如同四念處篇幅那般(程度),證悟三果或四果阿羅漢,若能在七年證悟初果,就已經很棒了。

無一特質,能與忍耐相提並論

24:30~26:48

佛陀時代的人們,如同我們這般人一樣,也許他們的福報、波羅蜜比我們稍多。我們的福報、波羅蜜少,並沒有遇見佛陀。而那些遇見佛陀的人(當中),也並非每一位的福報、波羅蜜都很多,有些人反而造下更多惡業,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獲得好的。

我們跟隨不上佛陀,只能稍微謙虛些許,(自認)自己的福報、波羅蜜不太多,如果福報、波羅蜜多,根本就不可能坐在此處了。

既然我們過往的舊庫存不足,我們便去訓練。要忍耐!沒有哪一個特質,能與「忍耐」相提並論。而並非修行之後、出家三個月之後,尚未證悟道果,於是便氣餒了。如果這麼想,就不可能(獲得結果),心依然十分脆弱。

必須忍耐!證悟或不證悟,都隨他去,只求自己播種好的「因」。我們修行是為了供養佛陀,更多地用功,有一天就會好起來的。

隆波曾經遇見一位高僧大德,他曾向阿姜曼尊者學法,他告知那一代(的同輩),全都已經離苦了,唯有他什麼(果位)也沒證得。但他不放棄地繼續修行,一輩子都會修行。即使死了,再次投生一百世,也不會放棄修行的!如此(的行誼)真的值得恭敬。

有些人修行兩年之後,尚未證悟,便不想修行了。那你就不修行吧!因為根器太鈍了。(如果認為)慢慢地累積,好幾位佛陀出世以後,(自己的修行)自然會好起來,那是不懂事。

如果我們的根器還很鈍,我們便不斷地精進用功,心作為觀者,持續不斷地觀身、觀心,看身心的事實與實相。

身的實相是——無常、苦、無我,心的實相亦是——無常、苦、無我,實相即是三法印,一而再,再而三地重複(去觀)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轉載請保留聲明及出處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