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適於開發智慧的心,是平常心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我們需不停地去覺知、不停地去體會——心有快樂時,知道;心有痛苦時,知道,心不苦不樂時,知道,就這麼去觀。

有些人不喜歡(觀感受),覺得不好玩,太討人嫌了。有些人瞋心很重,有些人貪心很重,無論看到什麼都想得到,那些貪心重、瞋心重的人,如果不喜歡觀感受,那就來觀心,修習心念處。

心念處,大部分可用於修習毗缽舍那,有一些心亦可用於修習奢摩他,那很容易修習,也就是——心觀「空」,感知「空間」,即使是觀心,何時緊盯空,心空之後去觀空,那是奢摩他。

(心念處)還有另一項,可用於修習奢摩他,即——不抓取「心」,也不抓取「所緣」,那稱之為「無所有處」,不緊盯、不專注,不緊盯心,也不緊盯所緣,什麼都不抓取,那時可用於修習奢摩他,帶領心不想、不演繹、不造作、不抓取任何事物,這屬於奢摩他。

因此,觀心、觀心,並不是——每一種心都可用於修習毗缽舍那,某一些心也可以用於修習奢摩他,必需要謹慎(釐清)。

因此,有些人稱觀心、觀心,然後緊盯空,那已迷失到禪定裡、迷失到奢摩他裡去了,這稱之為「空無邊處」。

如果努力地(讓心)這也不抓取、那也不抓取,無論碰到什麼冒起之後,都扔掉、扔掉,不停地扔掉,不抓取任何事物……尚有人如此教導,這稱之為「無所有處」,也屬於奢摩他。

真正可以修習毗缽舍那的心,其實就是正常、平常、普通的心,並不是什麼奧秘的內容。心貪了,也知道;心不貪,也知道;心生氣了,也知道;心不生氣,也知道;心迷失了,也知道;心在覺知,也知道;心散亂,也知道;心萎靡不振,也知道……

心念處總共有十六個,有八對,最開始的八個,即四對,這是針對一般沒有進入禪定的人,沒有得到深定者;後者四對,適合於具有高階禪定者,至少具備近行定或安止定。而大家沒有,因此不必關注或去觀,僅需去看那些大家所擁有的。

大家有什麼?貪心有嗎?大家有貪心,對嗎?想要這個、想要那個,看到圖像也會有「想要」,比如,看到了手機,會想得到,看到了這個,看到了那個,也想得……

或看到之後,覺得煩躁,看到某些東西,就覺得煩躁,瞋心生起了。

一旦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或是心接觸到念頭,眼睛接觸到畫面、耳朵聽到聲音、鼻子聞到、舌頭嚐到、身體接觸到冷熱、硬軟,心接觸到念頭,心就會生起感覺——生起喜歡、不喜歡;滿意、不滿意……一會兒變成貪心、一會兒變成煩躁、不滿意……

如果我們的貪心很重,無論看到什麼都喜歡,無論什麼東西都想得到,貪心特別重,我們就以貪心來修行,就觀這一個。

如果觀感受共有三個,那還是太多了,就觀一對吧!現在心貪了或心不貪了,只需看這對就足夠了,僅剩下兩個——貪或不貪。

或是瞋心重的人,一會兒生氣、一會兒煩躁、一會兒不爽、或是一會兒妒忌……這全都屬於瞋心的家族。

我們常常有瞋心,便以瞋心來修行,這屬於心念處,我們便會看到——心一會兒生氣,一會兒不生氣,生氣的瞬間,及時知道,它就不生氣了,便會生滅、生滅……不停地在生滅。

常常訓練自己去覺知,最後就可以修習毗缽舍那了,就會看到——貪心是無常的,無貪的心,我們並沒有刻意地貪,它也會自行地貪,它是無我的,如此照見,已契入到毗缽舍那的修行了,已看到了實相,即看到三法印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