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們就只是坐著的時候,要去及時地知道,及時地知道身體也可以,看到身體坐著、看到身體呼吸、看到身體動。
可以感知得更細一些,感覺心裡有各式各樣的感覺在生起,而且有各種各樣的動作、運動發生。
在我們觀心的時候,我們可以觀兩個部分:第一個部分是——觀感覺,觀在心裡生起的感覺。比如我們感覺到快樂、感覺到痛苦、感覺到貪瞋痴、感覺到有信仰、感覺到很精進地修行、有勤覺支,不停地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感覺,常常地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感覺,常常地去看。
另一個部份就是——去看心的運動反應,也就是看心的運作。
心工作,一會兒心跑去看,「看的心」只是臨時生起,會滅去;一會兒心跑去聽,「聽的心」只是臨時生起,也會滅去,去聞的心、去嚐味道的心、去感知身體接觸的心、在心裡去想、演繹、造作的心,生了就滅。
去看心的運作反應——它一會兒去看、一會兒去聽、一會兒去聞、一會兒去嚐、一會兒去感知身體方面的觸、一會兒去感知心裡方面的所緣,心有它一些運作的模式。
因此,觀心的行為反應,如果看不出來,就去感覺「感覺」。比如,我們這一刻的心,是苦?還是樂?就只是知道這一點,非常容易,或當下這一刻,是不苦不樂。
心裡的感覺,或是心方面的感受有三種:快樂、痛苦和不苦不樂。
如果身體方面的感受,不是苦,就是樂;不是樂,就是苦,不斷地交替進行。如果我們的覺性、智慧非常地細膩,就會知道——「苦」與「樂」實際上是一個。
哪一段時間,我們身體的苦比較少,我們就會覺得有快樂;哪一刻,我們身體的苦越來越多了,我們就會覺得苦。
心也是同樣的,事實上,心一直處在苦之中。哪一段時間特別苦,我們就會覺得苦,哪一段時間,我們的苦比較少,我們就會覺得有快樂。
一般人就只是看到——(身心)一會兒苦、一會兒樂。身體是時苦時樂的,心是時苦時樂的,一般人是如此看到的,但這是屬於比較好一類的一般人,至於那些不好的——不想用「壞」那個詞,也就是不好的那一類人,身體是苦還是樂,他們不知道;心是苦還是樂,他們也不知道,什麼都不知道,只是一味地處出在迷失之中,這個就不好了。
如果修行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身一會兒苦、一會兒樂,心一會兒苦、一會兒樂。隨著修行進一步的增多,修行已經很厲害了、很棒了,就會看到——快樂並不真的存在,有的只是苦,身體是純純粹粹的苦,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,心是純純粹粹的苦,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。
哪一段時間,我們身體的苦比較少,我們就誤以為有快樂;哪一段時間,我們心的苦比較少,我們就誤以為有快樂,但是,修行真正來到非常細膩的階段,就會看到——除了苦,沒有什麼東西生,除了苦,沒有什麼東西安住,除了苦,沒有什麼東西滅去,全都只是苦,只有苦在生,只有苦在滅。
所謂快樂,如果我們的修行來到很細膩的階段,心有快樂的時候,包括心進入禪定,有法喜、有快樂生起,在世間稱之為太殊勝的東西了,但那些真正有細膩智慧的修行人就會知道,在心有快樂的時候,或是心有禪定的時候,它也是一種界,也是一個包袱,也只是逼迫心的一個工具。
「心」不存在快樂,心有的只是負擔。如果我們修行,我們就會看到實相,看到身的實相,心的實相,它並不像我們曾經以為的「時苦時樂」。
事實上,這個身體,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,這個心,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。一旦這麼看見,才可以放下執著,這稱之為——如實照見,才會厭離,才會放下,才會解脫。
大家感覺到嗎?我們的身體是時苦時樂的,我們是這樣的感覺嗎?如果是這樣的感覺,就依然還沒來到三果阿那含聖者的階段,還無法放下身體。
我們感覺這個身體是時苦時樂的,一旦有了選擇,我們就會選擇——想讓它快樂,想逃避痛苦,就會生起欲望——想快樂,不想苦。
由於沒有看到實相——身體本身就是苦,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,由於沒有看到實相,我們誤以為身體是時苦時樂的,我們的心就生起欲望。
由於有無明,不知道實相,不知道這個苦堆,所以生起欲望,想讓這個身體有快樂,一直有快樂,想讓這個身體可以一直不苦。
源於無知,不知道身體是純純粹粹的苦,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,所以生起了欲望、無明。無明,讓我們生起了欲望,生起了「想要」,想要有快樂,想要有非常多的快樂、想要有很久的快樂,直到永恆更好,想不苦。
在欲望生起的一瞬間,心的掙扎就會開始發生,心就無法一動不動了,心就必須要隨著欲望去掙扎,因為欲望是構建「有」的主人,也就是——心的掙扎。
因此修行,何時我們看到實相,看到身體的實相,知道身體是純純粹粹的苦,看到心的實相,知道心是純純粹粹的苦。
先會看到身體,身體比較粗糙,更加簡單一些,比心更容易看見,因此修行會先經過身體,會看到身體是純純粹粹的苦,「想讓身體快樂」的欲望不會生起,「想讓身體不苦」的欲望也不會生起,一旦欲望不生起,心的掙扎就不會發生。一旦心的掙扎,也就是十二緣起裡的「有」不存在,心進去出生的因緣就沒有了,出生什麼?出生有個「我」,「自我」出生,「自我」出生就會掙扎,就會苦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