具足正見,是最上的吉祥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法談摘錄

具足正見,是最上的吉祥

0:00~06:44

尚有十五個小時,今年就過去了,2021年沒有了,结束了。時間不斷地流逝,無法重來。

一般而言,歲末年底,即是自我評估的時間,在過去的一年當中,我們所做的事情,是正值或負值?是盈利或虧損?

政府也採用年度財務,到歲末年底,就評估今年是盈利或虧損。

我們每一個修行人,也同樣須自我評估,過去的一年,我們是獲利或減損。

利益或減損,以何為檢視?看我們的資本,我們的投資。過去的一年,我們以什麼作為投資呢?以時間!

一年的時間,我們的生命也消耗了一年,這是我們的投資。過去的一年,我們獲得了什麼?功德和罪業,哪項較多?

過去的一年,造惡多,則虧損多;造福多,那也得檢視是何種層次的功德——一般的功德、大功德,或修行的功德。

做功德、行善,那些微小的善行,有機會做,就去做,但別停留在較低層次的功德。

有些人做功德,佈施、持戒,這好嗎?好!禪坐,修習寧靜,這好嗎?好!

但有更大的功德,即是——伴隨著「念」(sati)及智慧的功德,這是大功德。不伴隨著智慧的功德,屬於小功德。

我們做功德,讓其成為大功德,這並不是指要用很多錢,做功德,要具念(sati),有智慧。

如同我們的事業一般,我們的「念」及智慧僅有那麼多,我們就做小小的事業,利潤也是少少的。我們的「念」及智慧高,能力高,善於尋求機會,我們就可以做更大的功德,伴隨著「念」與智慧。

我們佛教徒不空等機會,空等機會過於低微了,我們為自己尋求機會。

我們前來聞法,就是為自己尋求機會;我們動手修行,就是給自己機會。

於是,我們就獲得許多利益,因修行而獲得許多利益。具有許多利益,就有快樂,若我們的事業不斷地虧損,主人就不會快樂。

過去的一年,我們修行而獲得許多利益,於是我們就有快樂,那是從功德而獲得的回報,從功德而獲得的,即是快樂。

若我們提升,我們將做功德提升至極致,最上的功德,即是生起正見(sammadiṭṭhi),讓我們的知見、見解正確,這是至上的功德,因為伴隨著智慧。

伴隨著智慧的功德,我們也必須了知方法,逐步學習,了知實踐修行的方法。

佈施、持戒、禪坐亦佳,並非不好,但讓我們見解正確,這是最高的功德,

讓我們的知見正確,必須訓練,修習毗婆舍那業處(vipassanā kammaṭṭhāna),若我們沒有發展毗婆舍那業處,我們的見解就不會正確。

多行善,即是給予自己的祝福

42:52~47:00

我們想要吉祥的生命,然而,透過祈求他人賜予我們吉祥,那是不可能的,我們必須自己落實。

何時行善,何時就吉祥,若修行跨至明年,就吉祥至明年,不是關於運氣、時運之事,何時行善,何時就好,儘量去做。

若我們修行,就會了知,一切都隨順業果法則,我們做善業,做功德、佈施等,尤其是修正自己的見解,那是最上的功德,而且是善法。讓自己的見解正確,內含功德,又具善法。

若我們能做到這點,那很好;若我們無法做到,那就退而求其次,做其他的功德。

佈施、持戒、禪坐等,那會獲得功德,從事社會福利、幫助窮人或幫助動物,全是功德,做了甚佳。

聞法,也是功德,說法,也是功德。做功德的方式有很多。

從助人或行善中獲得功德,比如:協助各種真正有意義的工作,這是功德。因此,功德不勝枚舉,並不必須花錢。

然而,真正最高的功德必須提升至善法,修正見解。我們要去落實,若能做得到,我們就不必向誰祈求祝福。

隆波不向誰祈求祝福已久,不知道為何要祈求。自己相信業、相信業果。

若我們做壞事,然後祈求「高人」給予祝福,讓我們有快樂,這並不可能,這違反了業果法則。

若我們行善,無需祈求他人的祝福,不久就會有快樂,這是業果法則。

因此,我們佛教徒不感興趣於祈求新年祝福,有時高僧大德也慈悲賜福,因為那些根器較鈍者依然期待那樣的祝福。大家是禪修者,不求那類不切實際的祝福,沒什麼多大的意義。

昭坤諾的教導非常好,行善勝於求祝福。我們努力行善,那是給予自己的祝福,我們的生命就會有快樂。行善必定會有樂,造惡必定會有苦。

然而,如果我們好至極致,直至能修正自己的見解,提升正見,我們就會離苦。我們離苦,就有安全的快樂,具有寧靜、安穩的快樂,而最上的快樂,即是涅槃。

今天至此,不給什麼新年祝福了,浪費時間,教導至此。

若想隆波給予祝福,那不聰明,但不聰明的人很多,那隆波給一些吧!(笑)

「做善事,多行善,即是給予自己的祝福。」

僅此而已,這是真正的祝福,祈求此、祈求彼,那不是真的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摘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