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想真正在禪定中開發智慧,必須具備四個條件:
第一、必須精通、嫻熟於入定,若想入定,很快地就能入定。
第二、必須嫻熟於保持禪定,比如,大家打坐,心集中的瞬間,很快地就退出來了,那就是——不嫻熟於保持禪定。
第三、嫻熟於在禪定中開發智慧,在禪定中開發智慧,必須觀心,觀「禪支」的生滅。
比如,我們看到——「尋」、「伺」生、住、滅,「法喜」生、住、滅,「禪定」生、住、滅,「捨」生、住、滅,「法喜」、「喜」、「樂」、「一心」,生、住、滅,就是這樣起落。
有時候進入四禪,而後來到二禪,但並不必須是按照次序入定。嫻熟於入初禪,迅速跳躍至八定也有可能,並不必須按照順序——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(定)。退身出來的時候,也並不必須按照次序——八、七、六、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,並不必須。
如果訓練進入初禪,有可能會來到三禪,然後進入四禪,又回到二禪,這也能做得到。
然而,大家做不到了,大家的心非常地散亂。那樣的禪修方法,適合於過去世曾經修行過的行者,前一輩子,禪定就已經很嫻熟了。現在大家想訓練入定,那是不可能的了。
隆波看到某一些道場,他們教導十六階的「安般念」。十六階的「安般念」,可以來到苦的終點——最初的四個階段,與身體有關,第二的四個階段,與感受有關,第三的四個階段,屬於心念處,最後的四個階段,屬於法念處。
因此,如果你充分地修習安般念,那就含括了所有的四念處,它真的是最絕頂的禪修方法。
如此的教導,存在於三藏經典裡的安般念(篇幅)。有些高僧大德也將它用來教導,但是隆波並沒有看到有誰可以做得到,絕大部分的人,連初禪都到不了,更別提更高的禪定了。
如果無法入定,觀身、觀受,就會很困難,心很散亂,根本觀不了。
觀身,就會看到感受,會看到身體充滿了苦。如果禪定不足,就會忍受不了身體的苦,心很快地就會退出來,因為受不了。
因此,如果大家的禪定不足,就要像那些窮人一般去賺錢,一分、一分地去累積,然後觀自己的心。
比如,昨天隆波所教導的,修行某一種禪法,目標並不是為了追求寧靜,去修習所擅長的某一種禪法,用功了之後,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