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四念處的篇幅裡,佛陀開示,我們首先要訓練的,就是必須要有「臨時的家」。
「以身內身」作為臨時的家,「以受內受」作為臨時的家,「以心內心」作為臨時的家,「以法內法」作為臨時的家。
「以身內身」是學習探究身體的某一部分,一旦明白(某一部分),就會明白所有的身體。比如,我們看到「呼氣的身體」、「吸氣的身體」,我們修習安般念,這屬於「以身內身」。學習了解「呼吸」,看到——「呼氣的身體」不是「我」,「吸氣的身體」不是「我」,全部的身體都不是「我」了。
或以另一種形式來學習身體,觀身體行、住、坐、卧,這是一組,觀身體呼氣、吸氣是另一組,一次僅學習一組就足夠了,不需要學習很多。
如果看到「行、住、坐、卧的身體」不是「我」,身體全都不是「我」了。如果看到身體動、身體停,「身體動、停」不是「我」,全部的身體都不是「我」了。
因此,僅學習某一部分,一旦明白(某一部分),就會明白所有的一切。
這些禪修所緣,佛陀已在四念處篇幅裡為我們作了選擇。要去觀,身體的所緣也有,感受的所緣也有,心的所緣也有。
心有貪,心無貪是一組,心有瞋,心無瞋是另一組,心有痴,心無痴;心迷失、心覺知,這也是一組,心散亂、心萎靡不振,這也是一組,全是一組、一組的,作為我們臨時的家。
身體的所緣,第一組就是呼吸,觀「身體呼氣」、「身體吸氣」,這稱之為「有臨時的家」。「以身內身」作為臨時的家。
有臨時的家,是為了燃燒煩惱習氣,而不是為了迎合煩惱習氣。如果打坐的時候,想變得多厲害,想「知道」,想「成為」,那就是不懂事了。
我們(有臨時的家)是為了燃燒煩惱習氣,讓煩惱習氣痛苦,而不是為了迎合煩惱習氣。已經有臨時的家,然後精進地燃燒煩惱習氣。
我們知道自己應做什麼,這稱之為「正知」,知道自己適合什麼,然後不忘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。比如,我們正與自己臨時的家在一起,我們不忘失自己臨時的家。有覺性,與自己臨時的家在一起,一旦心跑的瞬間,覺性會自行地捕捉到,慢慢地去訓練。
最後,從對世間的「滿意」與「不滿意」中抽身出來。所謂的「世間」,就是組合成「我們」的名法與色法。最後的這部分,其實就是保持中立。如果看到瞋心,有覺性知道「有瞋心了」,但是心沒保持中立,想讓瞋心消失,如此修習四念處就還未抵達滿分。
如果修習滿分,就知道——對瞋心不滿意了,對散亂不滿意了,繼續地知道,滿意、不滿意就會滅去。
或者心亮堂、空,我們喜歡,但卻不知道。要知道自己「迷失去喜歡了」。
對世間的滿意與不滿意,一定要將它連根拔除,這麼去訓練,才能進步。
首先必須先有臨時的家,最後必須保持中立,何事發生在身,保持中立,何事發生在心,保持中立。
如何才能保持中立?有覺性及時地知道「沒有保持中立」,心就會自行地保持中立。
要如此去學習,要抓住修行的實質,學習不要只是抓住一些枝末,否則煩惱習氣根本沒沾到邊。修行如果三天打魚,兩天曬網,煩惱習氣根本連皮毛都沒沾上,這樣就不行了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