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修行成為一種習慣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修行並不會在一、两天内就體證道果的,有些人需投入更多一些。要忍耐,用一生來學習,今生還未證悟,下一生繼續用功,訓練到習慣於修行。

如果我們不去訓練,我們就會習慣於「不修行」,因此下世、下下世,心就會習慣於不修行,想再回來修行就很難了,就會比今生更難。

因此,努力地訓練自己,讓修行成為習慣,每天都要修行,培養成習慣,使其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。

如果這一世的福報波羅蜜具足了,道與果就會生起;如果尚未具足,下一世也會想要修行,會熱衷於修行,心就會激勵並提醒自己要繼續修行,如此便會越來越接近道與果。

如果不從現在就開始的話,無論如何(道果)都會很遙遠的,如果現在就開始,有些人用的時間是不久的。有些人曾經出家不久,只有兩三個月,他就見法了,有些人修行了好幾年,也沒有明白,這取決於自己曾經的累積,如果累積了很久,累積得很好,很快、很容易就會得到好的成果;如果累積得少,修行就會很困難。

如果修行累積很少,煩惱習氣就會累積很多,如此(取得道果)既難,也會很久。

因此,如果我們每一天不斷及時地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,去修行、去用功,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,煩惱習氣的力量就會越來越薄弱。

假設今生我們沒有證悟,下一世,我們的修行就會變得非常地快、很舒服,因為我們的煩惱習氣比較淡薄。如果我們修行很多了,我們的根器很利了,我們就會很快證悟。

有些人修行很舒服,證悟很快,因為煩惱習氣很淡薄,根器也很利。有些人修行很舒服,證悟很慢,這是煩惱習氣淡薄,但是根器還不利。有些人修行很困難,證悟很快,這是煩惱習氣很強,根器也很利,覺性、智慧很好,但是煩惱習氣很強。有些人修行既困難,花費的時間也很久,這是因為煩惱習氣很強,根器很鈍。全都與業報有關,全都是業果運作,沒有免費的。

如果我們不想在未來修行很困難,就不停地去探究自己的心,好好地探究自己的心,不停地去累積戒、定、慧,讓戒、定、慧越來越圓滿,越來越強大,如此我們的證悟就會很快。

感覺到了嗎?證悟快是因為戒、定、慧圓滿了。如果戒定慧不圓滿,就會證悟很慢,如果煩惱習氣很強,就會證悟很難,煩惱習氣薄弱,修行就會很輕鬆。

不停地及時知道煩惱習氣,煩惱習氣就會很淡薄,根器也會越來越利,要去訓練,要用心、要用功。

世間自然就是如此的狀況,進步了,必須要退步,有苦了,就會有樂。世間就是如此的。

別期待必須一直好、一直快樂、一直寧靜,任何事情發生,都是很正常的,不正常是因為我們的心。

要努力地去訓練,直至我們的心知道所有一切的常態,身心的常態、世間的常態,全都是無常的,全都是苦的,全都不在我們的掌控範圍內,不會隨著我們的心意。

努力地去訓練,要如此看見,世間對我們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少,最終我們就會擺脫世間。

在我們擺脫世間的時候,是因為我們超越世間。超越世間,世間還存在,但是我們的心已經超越世間,心再也不會因為世間而苦了。

所謂超越世間,印度語稱之為「出世間」,出世間和世間。

「出」是超越的意思,超越世間,儘管世間是苦、無常、無法掌控、無法隨順我們的心意,但是心不會愚痴,再也不與世間藕斷絲連了。

要去訓練自己的心,好好地訓練心,我們的生命就會快樂,在世間找尋寧靜、快樂,是找不到的,人類一直在呼求自由,然而在世間從未有自由。如果世間能有自由、和諧的話,那就不會追尋,正是因為沒有,所以才會追尋。

世間的和諧,我們追尋不到,但是內心的和諧,是可以尋找得到的。一旦我們訓練到某一點,我們的心就會和諧,儘管所有一切在運動變化,一直處在動蕩不安。那是隨身業報,隨順每一個眾生的業報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