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,心必須與自己在一起,如果心一直是走神的,修行就不可能是真的。
這位麥琪的心,已經迷失了。
「心與自己在一起」的狀態,其實就是——活在當下。為什麼必須活在當下?因為我們想看到生命的實相——看到身體的實相、心的實相。
我們的身與心,只存在於當下,過去的身心不存在了,已經全都消失了。比如我們的生命,在今早進到禪堂之前的那一段生命,已經過去了、已經死去了,我們想坐著去觀「今早在禪堂的那個身體」,那已經不存在,真正存在的只有當下。
我們的身與心,僅僅只存在於當下這一刻,過去的身與心,已經不存在了,存留的僅僅只是記憶。因此,「過去」僅僅只是記憶。
至於「未來」——我們想到說:「今天中午,身與心是怎樣的狀態」,那並不真實存在,因為它們尚未發生。
「未來」僅僅只是想法、念頭;「過去」僅僅只是記憶,真正的真相、事實,僅存在於當下這一刻。
因此,想看到實相,就必須活在當下。在我們偏離當下的時候,我們的心,就會迷失在念頭的世界。時而因為想蘊的驅使,而迷失在過去,時而因為散亂的推動,而迷失在未來,當迷失在念頭的世界裡時,我們已經離開了實相。
感覺到了嗎?在我們迷失在念頭的時候,不是想著過去,就是想著未來,絕大部分都是如此的。
「當下」必須要坐著去想(思考)嗎?作為修行人,比如,我們需要活在當下,與自己的身心在一起,可是有些人卻要想著說:「誒!我現在是哪種姿勢?」「現在(身體)是吸氣?還是呼氣?」有些人竟然還拼命去想。
事實上,實相、事實,已經在當下了,就在我們的眼前。
身體這麼動(隆波演示),需要去想嗎?——「這個身體已經動了,現在把手放下了……」根本不需要去思考!
因此,當我們迷失在念頭的世界裡時,有時候迷失在過去,有時候迷失到未來。即使是去思維當下,也是一種迷失。為什麼(這麼說呢)?我們需要的是——如身的本來面目去看到身,如心的本來面目去看到心,不需要去思考——當下身體是如何的?
當下這一刻,身體坐著,感覺到它嗎?必須要去想說:「當下這一刻,身體是坐著?還是躺著?」如果還需要這麼想,表示已經瘋了,難道不知道(自己)當下坐著嗎?
當下這一刻,(身體)是呼吸,還是吸氣,必須要想嗎?——究竟是在呼氣?還是吸氣?根本不需要去想嘛!(身體)搖頭,必須要想(才知道)嗎?當我們的心,迷失在念頭的世界時,我們就會錯失(去親見)「法的境界」。
名法與色法的境界、狀態,其實僅僅只存在於當下這一刻。過去的名法、色法已經滅去,未來的名法、色法還未生起,名法、色法僅僅存在於當下。
但是,心的自然狀態是——一次只能覺知一個所緣。如果我們想認識名法、色法,卻迷失在念頭的世界,那時就只能知道我們所想的內容,而無法覺知到當下的名法、色法,(最多)只能想到過去和未來的名法、色法。
或只會困惑於——「當下這一刻的名色,究竟是怎麼樣的狀態?」而將原本很容易的事情,弄得很複雜了。
因此,必須要訓練自己,一定要能從念頭的世界裡鬆脫出來,必須活在真實的世界裡。
只有在真實的世界裡,我們才能看到實相——身體的實相,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,心的實相,也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。唯有這樣,我們才可以看到(真相)。
「看見」,而不是「思維」。念頭只會蒙蔽了事實,因此要努力地去訓練自己,讓自己可以從念頭的世界裡鬆脱出來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