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生命能活多少萬天?七十五年,大約是幾萬天?大約三萬天。
如果每一天,我們都是有意義地活著,這是最值得的。以戒與法,來維持自己的生命無論剩下幾天,皆是吉祥日。
有些人只是造惡業,無論你活多久,全都是壞的,根本沒有任何意義。
因此,我們努力地提升自己,去觀察自己的心,這已開始契入到實修了,如此活在世間,就會有快樂,如果要修行,也會在法上進步。
方法就是——有覺性(sati),常常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,不用一直覺知,因為那是不可能(做到)的,但是要常常地覺知。
心貪了,知道;心生氣了,知道;心迷失了,知道,心散亂、心萎靡不振……不斷地覺知,常常地覺知,我們不斷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,這稱之為「有覺性」。
我們看到貪心生起,及時地知道,貪心就無法控制我們的心,一旦貪心無法控制我們的心,我們就不會——想不好的、說不好的、做不好的,不會在貪欲的驅使下行動。
想壞的,比如,想著欺騙男人、欺騙女人。現在這個時代,女人也會欺騙男人,現在男人也要謹慎,不能疏忽大意,有可能會成為別人的誘餌。
我們要好好地觀察自己的心,比如,貪心生起時,我們會想不好的,想著欺騙別人,言語也會說不好的,說欺騙別人(的話語),行為也會做壞的,去破戒、破法。
在瞋心生起的時候,我們也一樣會——想不好的、說不好的、做不好的。比如,瞋心生起,我們就會想著傷害別人、冒犯別人,我們的言語,就會讓別人損失。說得讓他人損失的方式,有可能是不斷地讚美他、吹捧他,吹捧直到他飄飄然,有些人能透過瞋心讚美別人。
因此,我們要老老實實地度量自己的心,我們的念頭、言語、所作所為,究竟是什麼事物在操控?是被好的操控?還是被壞的操控?我們不斷地
觀察自己。
如果我們的心不知道是非、對錯,比如,我們認為殺生沒有什麼惡業,動物投生,就是為了成為人類的食物。但你試著問一問動物,動物這麼想嗎?動物從未如此想過,是我們自己自以為是,認為動物出生,就是為了成為人類的食物。
我們認為「笨人是聰明人的誘餌」,我們願意接受這為常態。這是不是自己想像出來的?這是自己想像出來的,而且是以偏袒自己、欺騙他人的方式在想。
我們不斷地觀察自己,什麼東西藏在念頭的背後,是貪?是瞋?還是痴?
「痴」就是——不知道是非、好壞、對錯,這是最壞的。
佛陀開示,他不見有任何事物的過患,能與邪見相提並論,邪見就是「痴」。
因此,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心,什麼煩惱習氣在心裡生起,我們要去知道;什麼煩惱習氣在心裡生起,我們要去知道。
一旦煩惱習氣生起,我們就會想不好的,如果及時地知道「煩惱習氣生起了」,就無法成功去想壞的了,因為煩惱習氣先滅去了。
如果煩惱習氣沒有滅去,而我們沒有及時地知道,我們已經想了不好的,正準備說出不好的語言,但若及時地知道——「誒!出於瞋心在說,出於貪心在說。」不好的語言就說不了。
如果說了之後,比如,已經口出惡言,正準備要揍人,身體方面壞的行為要發生了,要進一步地揍打他,因為瞋心在背後驅動。或正要擁抱他,因為貪心在背後驅動……
我們不斷地度量自己的心,我們所想、所說、所做,究竟什麼東西藏在背後?是善法?還是不善法?
比如,我們以慈悲在想,有些人說:「我是以慈悲在想的」,實際上,有可能是帶著痴在想的,卻誤以為自己有慈悲。
比如:不斷地操控別人的生命,誤以為那是慈悲,其實那是痴,認為只有自己一個人是正確的,其他人沒有任何的生命、沒有任何的價值,那是以「痴」在傷害他人。
我們要努力不斷地度量自己的心,在世間活著時,我們也會快樂、寧靜。如果我們想要修行,就能在這點上繼續拔高。
我們能讀得懂自己的心——貪心生起,及時地知道;瞋心生起,及時地知道;痴生起,及時地知道,不斷及時地知道,覺性就會越來越快。
最開始,生氣很久才會知道,貪心很久才會知道,迷失很久才會知道……我們訓練去覺知,覺性越來越快了,善法就增長了。
覺性歸於善法,每一顆有善的心,必須要有覺性,這屬於法的定律、法的原則。
因此,我們要努力不斷地讀自己的心,什麼事物在操控我們的——所想、所說、所做。
比如,我們恨某一個人,但無法直接找他的麻煩,於是就故意去引誘他,讓他飄飄然,如此,警察才能捉拿他,稍微引誘、刺激他……
但是,我們的動機並不好,如果會修行,我們就會知道,這動機不好,明顯是要傷害他人的——刺激他,讓他生起煩惱習氣,一旦他犯錯了,就是罪有應得。
我們要努力地訓練自己,要讀得懂自己的心——當下這一刻,是什麼事物在操控我們的心?是善?還是不善?
首先,是操控我們的所想,(然後操控)我們的所說和所做。先源自於念頭,然後才能說,接下來,才會有所行動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