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天當中,自己究竟苦了多少次?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法談摘錄

一天當中,自己究竟苦了多少次?

05:24~07:52

一整天,我們觀察自己,從一起床開始,一天內經歷了多少次苦?僅分析一天,試著去體會,從起床至入睡,已苦了幾次?苦的次數,數也數不清啊!

持續不斷地觀察、體會,慢慢去感覺,身體苦,心苦。

身體方面的苦,是逃避不了的,但心裡的苦呢?即使所有一切皆好,心依然還會尋找苦啊!於是心就會感覺——如果「心」不苦,那誰苦呢?

身體是物質,如果心不抓取,身體是老、病或死,也不會苦,因為身體從未曾抱怨。

感覺到嗎?身體從未抱怨。身體沒力氣、疲累,它並沒有抱怨;身體特別熱、難受,它也沒有抱怨;身體過餓,它沒有抱怨;身體過飽,它沒有抱怨;身體大小便,它也不抱怨……身體未曾抱怨,身體本身就是有苦的,但它從未曾抱怨。

但是心呢?有時心感知到什麼,便會代替那個事物去苦了。一旦身體不舒服,心也開始不舒服,心對所有的一切,都喜歡橫插一腳。

即使身體沒有問題,但因其他的問題,心也會苦了起來。

(比如)早上起來閱讀新聞,「哎呀!這麼多人患上傳染病。」心苦了起來!「病毒何時才會消失?何時才能如過去那般生活?」心苦,因為心想讓疾病徹底地消失,但身體從未抱怨過,對於新冠病毒從未抱怨。

「心」是真正動蕩的本尊,若能直接探究心,我們就可以離苦。

探究心的方式,僅有「看見」

07:52~10:27

若想真正探究心,透過閱讀經典的方式,是不會明白的。透過聞法的方式,也聽不懂,如果坐著思維、分析——心是如此、那般的,也還是不會明白。必須看到真正的境界——心是如何的?必須「看見」,沒有其他的方式。除了「看見」,沒有其他的方式。

所謂「看見」——正確地看見,清楚地看見,其實即是「毗缽舍那」(vipassanā)。

毗缽舍那——「毗」(vi)是清楚;「缽舍那」(passati)是看見,清楚地看見,看到身的實相、心的實相。

一旦我們徹見身體,便會了知——身體根本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,它就僅是苦而已。心才是所有問題的罪魁禍首,它不斷地製造麻煩。

如果我們能訓練自己的心,訓練成功,訓練得很好,我們就可以不苦。

因此,佛陀才會開示:「訓練好的心,會為我們帶來快樂。」以此,我們的職責就是——訓練心。

訓練心的方式,首先需看見——心是如何的?

若我們想訓練心,則必須先認識心。如同我們想訓練士兵,必須有士兵讓我們訓練,對嗎?若想訓練士兵,卻沒有士兵讓我們訓練,該往何處訓練呢?因此,我們要訓練心,必須有「心」讓我們訓練。

「心」在何處?隆波亦曾有過疑問,首次聽聞隆布敦長老開示,那是三十七年前的二月六日,長老說:「你已閱讀很多書,現在開始,讀自己的心。」

如何開始讀自己的心?所謂「讀」,其實就是——心是如何的?有什麼樣的展現?演繹什麼樣的角色?我們就只是緊隨著知道,緊隨著看見。

如同閱讀小說,「心」為我們演繹小說情節,於是我們就去看,看它演繹(故事情節)——一會兒上演「愛」,一會兒上演「恨」、一會兒苦、一會兒樂、一會兒貪、一會兒生氣,一會兒迷失,不斷地找麻煩,一會兒寧靜,一會兒散亂……心如此演繹給我們看。

觀心如同看電影

19:37~20:52

在看電影時,我們並不是編劇,並不是導演、並不是演員,也不是評論家,我們僅僅只是觀眾。

這部電影演繹「愛」篇,我們就去看,演繹「恨」篇,我們就去看,是苦、是樂,或是什麼(情節),我們就只是緊隨著去知道、去看見,那稱之為「看」。

觀心,如同看電影,電影是怎麼樣的,我們便知道它是那樣的。觀心亦同,心是什麼樣的,就知道它是那樣的。

心的自然狀態就是——想、演繹、造作,而不是去改造,讓心不想、不演繹、不造作。

當我們改造心,讓它不想、不演繹、不造作,事實上,那屬於第三種造作,稱之為「非福非非福行」。

讓心不造作,那也沒什麼,最多僅是去往梵天,那之後大部分都會墮入惡道,因為心累積煩惱,累積了很久。

持續不斷地觀察下去,就會看到心在運作,看到心不斷地變化。

看心如何千變萬化

20:52~24:35

為何心會變化呢?心如何變化?一旦眼睛看到畫面,心就會變化;耳朵聽到聲音,心就會變化;鼻子聞到氣味,心就會變化;舌頭嚐到味道,心就會變化;身體去接觸,心也會變化;心想、演繹、造作,心也會變化。心變化是因為「觸」(phassa),有「觸」,心才會有變化。

比如,我們看到美女走過來,曾經寧靜的心,就會生起貪欲(rāga),心已經變化——原本沒有貪欲,現在有了貪欲,因為看到了畫面。

若看到瘋狗跑過來,心就會開始工作,生起恐懼感,心就會變化——原本不害怕,現在害怕了。觀心,是如此觀的。

當有接觸時,心就會變化。比如,我們用膳,舌頭嚐到味道,若滿足於那味道,心就會膨脹,十分高興、興奮;若對味道不喜歡,但沒有其他的選擇,只能吃……出家人對食物沒得選擇,有什麼,就吃什麼。若今天全是不喜歡的食物,看到不喜歡的食物,心不喜歡,總好過於沒有食物吃。有些僧人托缽,沒有托到任何食物,於是那天就沒有食物入口,那是最糟的了。

我們接觸到這味道,滿意;接觸到那味道,不滿意……我們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——接觸到這味道,心滿意,知道「心滿意」;接觸到那味道,心不滿意,知道「心不滿意」,觀心,是如此觀的。

身體接觸,心也會運作,呈現變化給我們看。比如,天氣特別熱,剛好涼風吹拂,僅是微風,心便十分愉悅,有快樂、高興。我們看到——心高興、快樂、滿意,觀心,是如此觀的。

我們不逃避接觸,如果逃避六根與六塵的接觸,心就沒什麼變化呈現給我們看。

因此,有眼就去看;有耳就去聽;有鼻就去聞;有舌就去嚐;有身就去接觸;有心就去想、演繹、造作,但須帶有覺性(sati),心安住,讓心成為知者、觀者。在內心發生了什麼變化,心是「及時知道的人」,及時地知道變化。

眼睛看到美女,心生起了貪欲,覺性知道「心有貪欲」。若想知道,心必須成為知者、觀者,了知——剛才沒有貪欲,現在有貪欲,這(煩惱)進駐了。

於是,智慧才會生起,看到——剛才没有貪欲,現在有貪欲,心已經展示無常了。

一旦心有貪欲,有覺性及時地知道「心有貪欲」,「貪欲」就会滅掉。剛才心有貪欲,現在心没有了貪欲,心是無常的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