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一定要修習某一種禪法,別懶惰、別偷懶,懶惰、偷懶,從來沒有讓誰獲得好的成果,懶惰從來不會讓誰獲得成果的,業的法則,永遠都是公平的。
我們修行,如果修行正確,我們持之以恆地用功,量足夠的話,結果就會呈現。
如果我們修行了之後,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了,結果同樣生起——發生的是散亂,不會取得道果。
因此,我們要去選擇,什麼禪修方法適合我們自己。去觀察我們自己的禪修方法:念誦「佛陀」了心裡很舒服,就去念誦「佛陀」;觀呼吸了之後很舒服,那就去觀呼吸;觀腹部升降了之後,心裡很舒坦,就觀腹部升降;做隆波田的手部動作很舒服,就去做手部動作;觀感受了之後心舒服,就去觀感受;觀心好、心壞,看了之後,(覺得)很好玩、很舒服,那就去觀。
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,禪修方法並沒有誰比誰更好。如果修對,同樣都對;如果修錯,同樣都錯。
比如我們念誦「佛陀」,並不是為了讓心寧靜,我們念誦「佛陀」是為了及時地知道心,比如「佛陀、佛陀」,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了,我們知道「心跑了」,這稱之為「會修行」。
呼吸並不是為了讓心寧靜,呼吸,一旦心跑到呼吸上,及時地知道,一旦心跑去想別的事情,及時地知道。呼吸了之後,去及時地知道心,這稱之為「會修行」。
觀腹部升降,心跑到腹部,知道心跑到腹部了,觀腹部升降,心跑到別的地方、去想別的東西了,知道心跑掉了。觀腹部升降,僅僅只是一個背景,我們真正觀的重點是「心」。
所有的禪修方法,「心」是重點,禪修方法僅僅只是一個背景、一個參照物。參照物作為背景,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心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