搖擺不定的心,如中陰身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覺知的原則就是——在覺知之前,別刻意去覺知,然後尋找——覺知什麼才好?

比如:大家修行時,一打坐,心就開始擺來擺去——「要觀什麼好呢?」心尋覓所緣。

一旦遇到什麼奇怪的事物,就緊盯它,認為自己正在修行,其實並不是,那完全是另一回事,那已是迷失去緊盯某一種事物了。

那搖擺不定、尋找所緣的心,有一個詞彙可借用,也就是「中陰身」。以前想不出來「中陰身」是什麼樣子,一旦修行了,才明白——哦!那並不是誰,而是在「尋找所緣、尋找生」的心。

若捉住好的所緣,就生起好的生存狀態(bhava);若捉住不好的所緣,則生起不好的生存狀態,生起不好的「有」。

然後心搖擺不定,它想尋找,要觀什麼好呢?那就是在尋覓出生之處,借用「中陰身」這個詞彙。

誰曾見過「中陰身」?它是什麼樣子的?不知道。

看見大家喜歡提及,死了之後,成為中陰身諸如此類。

自然的,死亡的瞬間,也就是「死亡心」滅盡的瞬間,新生命的「結生心」立即生起,並沒有看見有哪一個地方,它要尋覓出生之處,而看見——它重新出生了。

有些人的好與壞相等,死亡的瞬間就成為餓鬼,然後必須由閻羅王裁判好或壞,讓他先接受哪個業報,那也沒有看見他成為中陰身。

但當我們的心動手修行時,試著現在做做看,一旦我們動手修行,就會開始——觀什麼好呢?這個嗎?或是那個?不斷地尋來覓去、找來找去的。

這一個狀態,隆波想到的用詞就是「中陰身」。但經典並沒有如此敘述,因為在經典中沒有記載至那麼細膩的程度,關於心搖擺不定諸如此類,或心在胸口動盪諸如此類,經典並沒有記載。

我們修行,我們去知道和看見什麼摻雜進來,逐步觀察——「尋找所緣」的心,即是「散亂的心」,依然在散亂的心。

若我們知道「心在尋找所緣」,「尋找」就會滅去,「散亂」就會滅去,心就會自動地安住。

安住的心,過去的高僧大德稱之為「知者的心」。何時我們及時地知道「心迷失」,那時「知者的心」就會自動地生起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