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高層次的功德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至於居士們來做功德,即便沒有期待想發財,他們也會發財。怎麼會發財呢?那些敢於付出的人,在他付出的時候,就已經是富有了,心已經足了,心飽和了,心滿足了,而且做的時候,是帶著快樂的。

功德的意思是——快樂,如果我們做了,有快樂,那就是獲得功德了。因此,居士們的利益是一種方式,出家人的利益又是另一種方式。

有時候我們希望做大型供僧後,自己可以七次成為轉輪聖王,然而,每一次都有幾十、幾百人(發相同的願),何時才輪到我們成為轉輪聖王?

或想成為天神,若想成為天神,不必等到大型供僧也行。持五戒,在想造惡或做壞事的時候,心裡生起慚愧心,有慚愧心,對於惡業的果報懷有恐懼心,就只是如此,我們就可以成為天神了。

我們看到別人做功德,我們沒有錢,就去隨喜他們。比如,有大功德主來做功德,我們隨喜他們,我們也得到了功德。但如果我們的心是不善的,看到大功德主來了,我們妒忌他們,心是不善的,就沒有得到功德。

功德或罪惡,取決於我們的心——作為真正的判斷基準,而不在於別人。

如果我們做功德,是為了減少自己的煩惱習氣,我們以此為目的,就會提升為善法,可以減少煩惱,如此功德更大。功德,可以讓我們在輪迴中投生較好,而善法,可以讓我們徹底地擺脫輪迴。

因此,我們來向隆波學法,也可稱之為「在隆波寺廟做功德」了。我們要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級別,別僅僅只是侷限於做功德。

我們要去觀察自己的心,比如我們進到寺廟,不停地檢測、度量自己的心——看到此人、彼人,覺得喜歡,知道「喜歡」。看到此人之後,覺得討厭,知道「討厭」。

誰停放車子的時候,擋住我們,我們想在此處停放車子,但別人在我們之前就把車子停放了,我們停放不了,我們生氣,知道「生氣」,如此才稱得上稍微聰明一些。

如果進了寺廟,冀求佛菩薩保佑,祈求這個、那個,那是乞丐的徒弟,那不是佛陀的弟子。

為什麼毘輸安呾囉王子(佛陀的前生Vessantara)是一位付出的人?他付出是因為——他(的心)是飽滿的。提婆達多同樣也累積了很多功德,但是他的妒忌心很重,他非常嫉妒佛陀,所以就努力地去爭奪,於是他波羅蜜的累積,就會比佛陀慢一些。

佛陀所做的一切,並不是為了自己,而是為了減少煩惱,為了幫助所有的眾生,不僅僅只是幫助自己的親人。如果我們僅僅只是幫助自己的親人,那也比只幫助自己一人來得心胸寬廣。

佛陀及所有的菩薩都是無選擇性地幫助所有的眾生。他們的心一直是想著要付出,讓別人接受到快樂、接受到利益,他們一直是這麼想的,如此的初發心,所以佛陀的波羅蜜才較高、較多。

佛陀並沒有為了成佛而成佛,他想成為佛陀,並不是希望出人頭地,否則不會(成就)的。他想成為佛陀,是為了可以讓所有的眾生,充分地獲得最大的利益,得到最大的快樂。

因此我們做功德,無論做什麼都好,一定要聰明一些,一定要提升至善法——減少煩惱,減少自私自利,以付出的心態來做,因為看到集體的利益。如果如此去用心的話,就會得到更高的功德。

然而,如果做了之後,希望得到福報,得到這個、得到那個,希望下一生富有,這樣從今生就開始貧窮了,因為有了貪心。

窮與富,取決於心。有些人富有,擁有十億、千億資產,但是心的飢餓尚未消失,就依然還貧窮,因為他覺得自己依然還不夠。

如果我們有月薪,基本上有衣食住行,已經滿意了,我們將自己剩餘的分享出去,幫助他人、幫助其他的眾生,心是滿足的,心是飽和的,在世間,也許看起來我們很貧窮,但是以法的層面,或心靈水平而言,我們並不貧窮。

世間的富有,最多僅僅只跟著我們一輩子,有時候不到一輩子,原本很富有的人,由於新冠肺炎突然肆虐,反而變得負資產了,比我們更窮——我們每天不缺衣食住行,而且沒有欠債。

有些人曾經非常地富有,一旦情況變化,立即就變貧窮了,一貧如洗。因此世間的資產——並不長久,並不確定,並不一定,何時疏忽大意,何時就離開我們的手心,何時惡業現前,何時就離開我們的手心。

但是,心的資產,可以一直(存放)在我們的心裡,(甚至)可以跨越生死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